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指导一(结构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什么是议论文1.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2.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3.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和主张。“妈,你给我做一双鞋套。”“为什么?”“首先,学校语音室规定,学生上课要穿鞋套,以免带进灰尘,要保护仪器;其次,全班有48人,47人都做了,只有我没有,影响集体荣誉;还有,我没有鞋套,上课心里都不踏实,听讲都不专心。”“好吧!给你做,可是鞋套什么样子?怎么做呀?”“找两块布头,照我穿的懒汉鞋的鞋帮剪成形,再缀到鞋垫上就可以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引论———开头,提出要论述的问题本论———主体,摆事实讲道理论述结论———结尾,论述应该怎么做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一)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论】我们是有骨气的民族。【本论】我们无产阶级也要有自己的骨气。【结论】南宋文天祥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近代闻一多首尾呼应联系自我实际,深化论点古今(中外)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总分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三小”(论证角度)概念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论证方法】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引论(提出论点)论证分论点①:论据①+分析论证并列式本论论证分论点②:论据②+分析论证并列论证分论点③:论据③+分析论证结论(回应全文)(2015年全国卷Ⅱ)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矢志创新的大李,勇攀科学高峰,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爱岗敬业的老王,踏实勤勉,从一个高职生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他们用非凡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绚丽风采,令人敬仰。然而我却以为,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的小刘,把自己的作品与众人分享,“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给忙碌的世界带来刹那的轻松,展现了这个时代更美的风采。开篇评析材料,从小刘的角度提出中心论点。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捕捉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当今世界,物欲迷失了世人的眼。对物质的追求,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命中还有物质以外的精神追求,比如自然美景,比如美丽乡愁。这时候,不畏艰难用心灵捕捉自然之美,追寻自然之美的小刘,就是对这个过度重视物质的时代的抗衡力量,彰显着这个时代更美的风采。当今世界,追求美的小刘更有风采。用独段独句提出分论点1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方面来阐述分论点1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享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当今世界缺少的不仅仅是物质,更缺少的是能够发现美、捕捉美、享受美的心灵。因为缺少,所以珍贵。从理论上讲,接近美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日益精湛,人们日益物质化的心灵,让这种理论很难成为现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光,当今世界恐怕已难追寻,即使存在也很少有人理睬。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像小刘那样,让自己心灵慢下来,驻足风景,用心捕捉,尽情欣赏,又有几人?当今世界,让心灵慢下来的小刘更有风采!用独段独句提出分论点2从发现美、捕捉美、享受美的角度阐述分论点2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分享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人不单是为吃米而活着”,巴金这句名言,道出了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其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亦是如此。如果说“矢志创新”的“大李”们和“爱岗敬业”的“老王”们齐心协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神舟”飞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中国,那么“酷爱摄影”的“小刘”们就通过追求美、传递美,托起了国人精神的脊梁,铸就了文化的辉煌。国家的软实力也得以增强,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凝结了对自然深沉的爱而在时代中大放异彩。当今世界,传递美,让国人精神更充实的小刘更有风采!用独段独句提出分论点3从实现个人价值和对自然的爱之间的关系阐述分论点3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感受世间美景,小刘更有风采。让我们像小刘一样,拥有一颗求美的心,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走进自然,追寻美景,传递美。这样我们也能成为这个时代拥有更美风采的人。结尾点题,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考试报第10期C4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中心论点: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分论点一: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赏风花雪月,明人生之境。分论点二: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尝人情冷暖,品时世间的爱与苍凉。分论点三: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氤一缕万古情长。考试报第10期C4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中心论点: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分论点一:首先,“听”……。分论点二:其次,“说”……。分论点三:再次,“读”……。分论点四:最后,“写”……。点评:以上所列文章都属于典型的“三大三小”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所谓“三大”即全文由三大部分组成;“三小”指的中间部分由三个并列的段落组成。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看几个主体段落的开头就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正是应试作文所需要的。总结:并列式分论点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横向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横向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正面论据(理论、事实)小结对照式本论(证明论点)对照论点反面论据(理论、事实)小结结论(评析照应)开篇点出中心论点,鲜明有力。因为你在,社会充满爱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达对小陈的理解,语言富有张力,有说服力。因为你在,社会充满爱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1:做人一定要讲道德,讲诚信。因为你在,社会充满爱反面论证,提出分论点2:没有了道德底线,好人被抨击,落得“满地黄花堆积”的景象。因为你在,社会充满爱的水汽缓缓升腾。结尾引用名言,用诗意的语言总结全文。因为你在,社会充满爱【2003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勿为情所障目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所铸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样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