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芙蓉出水自然天成——汪曾祺小说的平淡奇崛之美2生平:汪曾祺(1920.3.5~1997.5.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3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4创作: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5创作: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6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三波”,1940—1948为第一波,1961—1962为第二波;1979—1996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纳自己的创作生涯。7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8艺术风格:“真”、“简”、“散”的美学取向:“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例如《受戒》里的小英子,大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小锡匠,《徙》里的高北溟,《看水》中的小吕等等都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才会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给人以天然的感觉。汪曾祺故居9“真”、“简”、“散”的美学取向:“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语言的“简练”,笔墨的“简淡”。汪曾祺的小说,往往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无需再添枝加叶,繁复雕饰,制造情节。小说虽短,却不“浅”,它是排除“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过滤后的“沉淀”,是清新而深远的。小说的语言,简练而精到,平白而蕴藉,可谓韵味十足,耐人寻味。“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10“真”、“简”、“散”的美学取向:“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说结构的精义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随便”的“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淡泊状态,它所蕴涵的正是一种淡然平和、适性自然的美。其小说结构的“散”,使其具备散文的美,散文的广度,正如他自己所言“散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的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随时会留连片刻,参差荇菜,左右缭之,喜欢到亭边小道上张张望望的,不衫不履,落帽风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是“我所要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作者似乎信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于不经意间道出各种人生典故。11散漫中的笔墨情趣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了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的诗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思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视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说而求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12《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好,亲你!”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13《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14小结: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却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质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15谢谢欣赏!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