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作文的结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要点梳理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文章主题似人的灵魂,文章的内容似人的血肉,文章的结构似人的骨架。骨架至关重要,没有了健全的骨架,灵魂无法寄托,血肉将也无处依附。那么什么是文章结构呢?简而言之,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础等级的要求是: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结构完整”是指作文有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毛病;“条理清晰”是指文章的布局周密、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毛病;“详略得当”是指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没有主次不分的毛病。发展等级的要求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结构新颖”是指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构思巧妙”是指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基本的结构要求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到,这里我们倡导同学们在中规中矩的基础等级之上做到创新就更好了。二、方法点拨(一)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结构知识精讲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除此以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文章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平铺直叙、呆板生硬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考场作文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写出在结构上摇曳多姿的作文来呢?下面老师将为同学们介绍一些较为实用的以及创新类写法。(二)实用技法指导1.详写和略写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纵向式的作文。那如何使文章详略得当呢?(1)依据结构定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特别是开头过后,第二部分铺垫不要太长,交代清楚人和事件或背景即可。例如下面的选段:那一天,那片夕阳映照下的广袤大漠,死寂中却也焕发着生机,漫漫黄沙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友谊的见证。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内蒙古科考。而其中一个任务便是穿越长达八公里的沙漠,优先到达目的地的将会得到丰厚的奖励,这使得身体素质一向不好的我心中暗暗担心起来……小作者在简单的开头之后,第二部分仅仅交代出了主要事件——穿越八公里的沙漠,同时交代了自己的心情,比较担心。为后文遇到困难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开始对大漠以及大漠中的困难进行详细的描写。很符合考场上详略得当的原则,布局得很好!(2)依据内容来定详略和中心有关的要详细,无关的要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当时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3)依据文体定详略记叙文要把记叙的部分详写,议论、抒情的部分略写。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2.过渡俗话说:“过河要架桥。”过渡就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没有过渡,文章结构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过渡衔接句经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或者另起一段。那么如何写好过渡段呢?(1)写在开头,引出下文,引出对中心事件的描写。例如下面的片段: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园丁手下的花朵,有的如牡丹般姹紫嫣红,有的如荷花般馥郁飘香。我突然萌生了一种渴望之心,也想亲手种下一朵花,欣赏其美丽的模样,亦体会园丁那花开后的笑意。作者由园丁种花引出本文的中心事件,自己也亲自种花的事件。(2)写在中间,过段衔接,由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例如下面的片段:于是我买来花种,小心翼翼的将它埋进花盘中,用铲子填好土,再轻轻地拍上几下……对一颗花草的关怀入微,对我来讲真是史无前例,讲兴许是被花朵背后园丁那一抹笑意所感染,一瞬间倾入我的心,使我毅然决然想去了解这笑容背后的真正含义。时间像小溪缓缓地流淌。我时常蹲在花盆边上凝视着它,盼着它长大。慢慢有一天,心中由最初的欣喜开始变成烦躁,进而那烦躁慢慢变成一种失落,一直在我心中蔓延,心也不由自主地冷了下来:为什么我辛勤照顾了这么久的花儿,它看起来还是这样小?它黄绿的近乎可怜的花茎在微风中打着颤,难道是我选错了种子,选了一颗无论给予多少希望,都注定一生叶子微黄、永远开不出夺目花朵的种子?于是,这朵脆弱的植物被我遗落在阳台的角落里……直到某一天,我收拾窗台的时候,突然发现那被我遗落的小生命,仍然在坚强的成长,并开始结出了几个小小的花蕾。我突然明白了那园丁的笑容背后,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容易。从此,我对小植物更加关心,它好像长得更快了,那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其生命的坎坷和美妙。我也渐渐忘记我当初种它的目的,而此时,我爱上的正是这小生命成长的本身。(过渡段)一日清晨,我起床后,习惯性的走到小植物身边,突然一股清幽的香气扑面而来,我顿时清醒许多,认真瞧去,几朵花静静却有力的绽放着,而且还有许多含苞欲放的花蕾。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不已,双手捧着花盆,如同捧着一件珍宝。我想现在的我真的理解了园丁背后那令人难忘的笑。(3)写在结尾,叙述到抒情、议论,由叙述故事到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例如下面的片段:其实生命就犹如一颗种子,出世那一刻已然决定你的出身,但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永不言弃,就一定能绽放出你所期待的花朵。用梦想和汗水去灌溉生命的花朵,实则就是人生本该有的意义。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在这清新明丽的世界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朵生命之花!第一段是过渡段,作者是由所种的“种子”开始引发的思考,所以作者最后一段直接议论抒情并不突兀。3.照应照应又叫呼应。是指文章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呼应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首尾呼应、文中呼应、文题呼应等形式,下面举例解说。(1)首尾呼应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2)文中呼应这就是俗话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可使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如某省中考满分作文《十六岁的我》,在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开头照应主题。这些句子有:十六岁的我,告别了童真,可还保留着童心。十六岁的我,告别了年少的懵懂,开始追求成熟。十六岁的我,告别了花季,步入了雨季。这些句子都是紧扣主题行文的,脉落分明,一目了然。(3)文题呼应文题呼应,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例如下面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作文片段:[开头]从未提及流星;[结尾]直到结尾时,才揭示其含义,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三、拓展延伸中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要求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结构新颖”是指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构思巧妙”是指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这个模块我们就来分享下不同的构思类型。(一)串珠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文章是由一系列有关联的独立画面并立连接而成,有一条主题的线索贯穿其中。利用这种结构有许多好处:一能快速成文,二使结构清晰,三能内容明晰,从而出奇制胜。常用的横向拟小标题方法有很多,例如:1.时间连接片段法。即可以浓缩于一日,晨曲—午唱—暮歌;或者凝聚于四季,沉思之春—灼热之夏—苦闷之秋等。2.空间串联法。不同地点的转换。3.颜色串联法。“红色”“橙色”“金色”做小标题,分别展现了青少年的热情奔放、个性善良、朝气生机,表现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青春颜色。4.情感串联片段。例如“无私的母爱”“无言的父爱”“无数的友爱”等,用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身边的爱。(二)一波三折式结构“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尽力避免平直,宜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写好这样的文章,一般可采用以下的手法,我们姑且定格成几种结构,以便于同学们的借鉴。1.欲扬先抑式在这类结构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某人、事、物、景,先压一压,就是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但是最后的目的是赞扬他的好的一种构思方法。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这种结构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下面的是按先抑后扬的方法写的一个作文片断:“周末,邻居对回家的女儿迎出老远,‘心肝宝贝’叫个不停。而妈妈对我只是笑了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妹妹在给我装菜时偷吃菜中肉丁更使我火冒三丈。但妹妹的一句话却让我羞愧难当。“姐姐,你不在家,我们尽吃小菜,你一回家,妈妈总是买鱼给你补养身体,你又吃又往学校带,要是你天天在家多好啊!”这个片断便将深沉的母爱“扬”了起来。同时,这样来写,文章也就曲折生动了。2.悬念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劈脑一边手指宴主,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你是否能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实际上,唐伯虎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开头设置悬念,或情节方面的,或感情方面的,或人物方面的,可以使读者怀着探究的心理一直走下去,文章中的包袱一层层被抖开,文章中的脉络越来越清晰,读者在这个悬念的指引下,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疑虑与惊奇,从而感受到文章的魅力。例如下文:某同学的《微笑面对生活》中就运用了悬念式开头:“转眼间即将毕业,面对中考,学习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心情一直很消沉,直到他们的鼓励和她的出现,才让我又重新开始微笑面对生活。”作者的“直到他们的鼓励和她的出现”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很吸引人,是一个很好的悬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