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家浜湿地芦苇馆方案主背景文字聚焦湿地奇趣,探寻芦苇奥秘,欢迎走进沙家浜湿地芦苇馆。什么是芦苇?芦苇湿地是什么样子的?湿地正受到怎样的侵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在这湿地的世界,你将找到答案!湿地——芦苇的家什么是芦苇?芦苇是一种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有着十分发达的匍匐根状茎,主要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等多水地区。芦苇的茎秆直立,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它的叶片呈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其圆锥状的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可长达10~40厘米。芦苇湿地芦苇从不单独生存,而是利用强壮的根茎来繁殖自身,并逐渐形成一个个有着几十上百棵植株的群体。这些群体聚集在一起,随着季节的变换同枯共荣,形成了苇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芦苇湿地”。沙家浜芦苇荡芦苇湿地分布广泛,遍及全球。在常熟的沙家浜,就有着一个占地面积达200多亩的芦苇湿地。这片富饶的芦苇荡不仅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的休养地,也是智斗日寇的好战场。湿地在中国湿地的种类不胜枚举,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湿地、浅海水域等自然湿地和水库、池塘、稻田等人工湿地,芦苇湿地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中国作为世界上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湿地659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为亚洲第一,居世界第四位。神奇的湿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与生长地。它以仅仅6%的地表覆盖率,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可以说是“生命的摇篮”。湿地与人类文明湿地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头,它赋予了人类清洁的水源与丰富的物产。人类祖先逐水草而居,与湿地相互依存。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居民仍然在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湿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文明的火种。地球碳库西伯利亚瓦休甘泥炭湿地位于西伯利亚西南部,面积5.3万平方千米,泥炭覆盖率达70-80%,泥炭储量143亿吨,是全球泥炭化程度最高、泥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被称为“地球碳库”。非洲明珠非洲维多利亚湖泊湿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白尼罗河的源头,整体形状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337千米,东西宽240千米,面积达688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是全球第二大淡水湖,被称为“非洲明珠”。海岸卫士印尼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从苏门答腊西岸、加里曼丹南岸、伊瑞安查亚西岸,一直到爪哇北岸都有大量分布,总数达3065公顷,占全球的1/6。它为海洋生物提供2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具有防风消浪、固沙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作用,是天然的海岸防护林,有“海岸卫士”之称。海底森林澳大利亚大堡礁湿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的近海地区,全长2011千米。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那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为“海底森林”。大地之肾美国落羽杉森林沼泽湿地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及威尔日尼沿海平原区域,里面森林茂密,生张着大量的第三纪孑遗植物落羽杉。该湿地结构复杂,地上部分有喜光的乔木层、喜阴耐湿的灌木层和喜湿的草本层;地下部分则由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有活根)组成,是世界公认的“大地之肾”。芦苇——湿地的卫士芦苇与湿地的其他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通过彼此间的协同作用,使湿地在蓄水抗洪、净化污水、促淤防蚀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态功能。由于芦苇的这一突出贡献,人们授予了它“湿地卫士”的称号。芦苇湿地的奥秘1、储存:芦苇湿地可储存大量的的水份,然后再慢慢地释放出来。当你挤捏浸满水的海绵时,水会跑出来,芦苇湿地就像一块充满水分的巨型海绵。2、过滤:芦苇湿地能够分解污染物,过滤水中的废料。旋转圆盘半圈以开始工作,其中的大球如污染物和废料般被芦苇湿地堵住,而小球则如清水般滤过芦苇湿地。3、保护:芦苇湿地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4、供给:芦苇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药品及生产原料。5、庇护:芦苇湿地中居住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生物,它是动植物的栖息之所。污染杀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污染情况也日趋严重。芦苇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净化水质的植物,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实验表明,芦苇可以最大限度地吸附、吸收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和细菌微生物: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SS去除率可达91%以上NH0-N去除率可达76%以上T-N去除率可达84%以上T-P去除率可达87%以上VAS去除率可达94%以上氯苯去除率可达81%以上氯酚去除率可达82%以上农药类去除率可达89%以上肠病毒去除率可达94%以上细菌总数去除率可达99%以上蠕虫卵去除率可达99%以上大肠菌群去除率可达99%以上沙门氏菌去除率可达99%以上噬菌体去除率可达99%以上有了芦苇这样称职的“清道夫”,湿地中的水总是清澈见底,也就不足为奇了。3昆虫的一生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昆虫,大部分都是它们的晚年:成虫。至于其幼时的样子,却常常会被忽略。昆虫不像哺乳动物那样甫一出生就与成体外表相似。它从卵开始到成虫,形态上要经过多次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变态”。“变态”可细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会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其中以“蛹”最为重要。昆虫化蛹后,会在蛹内进行一项“惊天大手术”——把样子笨笨的幼虫整容成美丽的成虫。首先,昆虫的体内会不断地产生“吞噬细胞”,并逐渐遍布全身;其次,这种细胞会把昆虫原有的身体“吞噬”掉,化为液体;然后,化为液体的昆虫开始重塑新的身体,静待羽化;最终,全新的生命破茧而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生长过程与“完全变态”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经过“卵”及“幼虫”两个阶段之后,会直接发展成“成虫”。而且因为没有成蛹,无法重塑身体,所以它的翅膀是直接在原有身体上长出来的,发育不成熟,被称为“翅芽”。昆虫从一出生就开始“变态”,好不容易成为“成虫”,又会在进行交配后不久死亡。可以说,昆虫的“变态”过程,就代表了昆虫的一生。世界上寿命最短的昆虫蜉蝣是一种大小仅在4公分左右,有着1—2对翅膀的小型昆虫,常出现于湿地之中,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全世界已知的有2100余种。蜉蝣的幼体生长于含氧量高的水域中,靠咀嚼进食,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性生物。此时的它还并不是真正的“蜉蝣”。只有待到成体离开水体、咀嚼口器退化时,蜉蝣才算出生。蜉蝣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昆虫。它从出生之时(变为成虫)起,直到死亡的时间不超过一天,一般来说也就几个小时。而其死亡的原因,就在于前文所说的咀嚼口器退化,致使它无法进食。江南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慈菇、荸荠、莼菜、菱,是常熟传统栽培的八种水生蔬菜品种。它们历史久远、品种多、质量上乘、地方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称为“江南水八仙”。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古人称之为“菰”,在唐代以前被当作粮食作物来栽培。后来人们使菰感染黑粉菌,形成了纺锤形的肉质茎,成为了现在食用的茭白。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便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预防内出血,是老年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水芹——这里的“水芹”其实真名叫水田芥,为耐寒性多年生匍匐植物,原产于欧洲,是水芹的其中一种。生鲜的水田芥可用做沙拉的绿色部分与三明治的馅,深受人们的喜爱。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其形状呈类球形,多为破粒,完整者直径在5~8毫米。芡实质地较硬,断面为白色,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跟大米有些相似。慈菇——又称剪刀草、燕尾草、蔬卵,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份。此外,慈菇还具有药用功能。将鲜慈菇切碎,加上适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临睡前服用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血;若将慈菇捣烂与生姜汁调匀,涂敷于皮肤肿痛处,有消炎、退肿、止痛之效。荸荠——古名“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它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莼菜——又名马蹄菜、湖菜,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味道鲜美滑嫩,含有丰富的蛋4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地方名菜,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指的就是它。菱——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在我国南方多有栽培。菱肉含淀粉24%、蛋白质3.6%、脂肪0.5%,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老熟果可熟食或加工制成菱粉,菱叶可做青饲料或绿肥。湿地保护人类过度使用湿地资源人类捕杀湿地生物,食其肉、穿其皮,或收作宠物;人类采摘湿地绿植,作药用、制标本,越是罕见稀少,越是要斩草除根。泥土流失当树木被砍伐、树根被破坏,致使其无法再抓紧地面,大量泥土就会被冲到河里去。人口过多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自然空间、食水供应及污水处理方面的压力愈见沉重。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们饱受着营养不良和疾病的煎熬,还被迫饮用受污染的水源。用水太多人类动用了地球上54%的可用水资源,其中的70%用于灌溉,20%用在工业制造上,剩余的则为家居用水。与过去的50年相比,如今的全球用水量已增加了1倍。过度的抽取水源,导致了全球湿地与河流的日趋干涸。由于可用水资源的匮乏,有些国家甚至为此而发动战争。采矿人类不断地开采天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料、沙粒、金属等。在开采的过程中,挖掘坑道、矿层灌水,对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影响着其中的野生生态。酸雨汽车废气及发电站燃烧所排放的污染物是酸雨形成的主因。酸雨会残害绿植和淡水生物,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的大片土地都受到了酸雨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常在有意无意间被引进,有的是因为实用或装饰价值而被刻意引进,有的则是因附在其他商品上而被无意带入。这些动植物由于没有天敌的克制,一旦在本地落地生根,就会迅速繁殖,甚至反过来阻碍原生物种的生长。湿地公约为了保护湿地,全球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作《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该公约已有158个缔约方,共有1754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61亿公顷。世界湿地日为纪念《湿地公约》的签署,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世界湿地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湿地保护与管理相关国家机构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表国家执行《湿地公约》。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海洋等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国务院分工,负责相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5中国政府湿地保护行动中国各级政府为保护湿地和履行《湿地公约》义务,在湿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表明了中国政府以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决心。如今,中国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湿地保护江泽民——“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滩涂开发等,我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涌入湿地,造成大批植被和水生植物死亡,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胡锦涛——“要牢固树立人和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