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随后人们又陆续发明了多种纺织生产工具,生产水平也逐步提高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2]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开展起来。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二、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1、经济变革在一系列前提条件下,最终孕育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8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51%,进出口贸易占25%,铁路超过1万公里,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迫切需要广阔的市场。但英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封建制度残余的影响和重商主义束缚。因此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经济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斯密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应该是一个“守夜人”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职能应局限于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工业革命后,斯密的自由经济思变成了自由贸易政策,使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得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大超过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而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同时,工业革命也引发了英国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后,农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21%,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仅占14.2%,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英国已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2、社会变革近代工业革命的伟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产转向大生产,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开辟了广阔前景、并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物质状况的不断改善。但是,劳动者的状况能否改善,在生产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时,往往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制约,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尤为明显。因为,在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大变革阵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大多转嫁到了新产生的劳动者阶级—产业工人头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工人阶级日益成长起来,并且在斗争过程中不断提高觉悟,从而采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运动也从自发的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斗争方式。这就是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发生在英国的宪章运动。坚持了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其中心内容是要求普选权,尽管当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它对于促进民主进程,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推崇经济自由主义,提倡自由竞争,标榜个人自由,认为社会保障会导致贫困落后,只有自由竞争、自然淘汰,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为“进化”是由科学法则决定了的,人的职责是去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而不是干预它们。所以,英国社会只存在贫民,不存在贫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人们的懒惰和无能造成的。自1601年伊丽莎白女皇颁布《济贫法》起,英国政府就开始对贫困等社会问题进行调控的最初尝试,但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它是以旧式“惩贫”为基础的,直至以后的《新济贫法》都带有这种思想。1834年济贫法委员会带有恶意的报告说:“体力强壮的住院贫民必须经受懒汉和恶棍所望而却步的劳作和训练课程。”因此在这阶段,政府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己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责任,但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的济贫,表明政府在此问题上的被迫性,济贫措施通常也是应急性的权益之计,实施范围很狭窄。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我们并没有看到“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的影子。19世纪及以前的济贫法阶段,这时还称不上福利制度,只是局部、零星的救济制。直到19世纪末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受到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政府才干预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改良,解决社会问题。3、制度变革1688年,英国贵族发动“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权利法案》的通过建立起以议会为中心的新的权力结构。在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在英国议会主权结构中,国王失去实权,权力控制在操纵议会多数的几十个贵族及少数几个政要手中,按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的说法:英国有一个“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国王失去了个人的权力,但国王的地位却保留下来。贵族通过对议会的控制掌握政权,这就是君主立宪制。事实上,17世纪“光荣革命”后,经济状况决定了资产阶级并未在英国真正取得统治地位。直到1831年开始对议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1831年,国会通过了新的选举法,取消或减少了多半为土地贵族所控制的“衰败选区”的国会代表席位,把这些席位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取得了更多表决权,使资产阶级在国会中获得了公认的多数和强大的地位,奠定了资产阶级占阶级统治的基础;1835年,议会又通过《市自治机关法》,向非国教的资产者打开了地方政府的大门,许多城市政权逐渐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1867年,英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国会改革方案,取消了46个“衰败城镇”在下院的议席,将其转给工业城市;降低选民财产资格,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与此同时,英国还实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强化了。上述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立法权。而1846年,在社会压力下,国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恩格斯认为,1832年的改革和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既使英国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取得“公认的和强大的地位”又使工业资产阶级永久地取得了“对土地贵族的优势”。这个时候,也就是19世纪中期。,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够说资本主义制度真正战胜了封建制度。三、总结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的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并确立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从一个小岛屿,发展成一个世界霸主国家的经验,除去殖民等欠和平的方式,还是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的,特别是工业革命,那是一个国家迈出的巨大的一步!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也能迈出类似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