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平发展,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分析20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交(diplomacy):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1648年10月24日,欧洲各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近代国际关系格局初步形成。根据外交主体和对外政策目标的不同,外交具有多种性质。如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政府腐败无能,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与压迫,实行的往往是“屈辱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此外还有霸权主义外交、不结盟外交等。就外交重点的不同而言,有经济外交、科技外交、文化外交、体育外交等;就外交对象而言,有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华采取敌对封锁政策,周边国家对新中国心存疑虑,如何实现中国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图为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有关方面在打捞“克什米尔公主号”残骸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相勾结,阴谋暗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和周恩来总理,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针对少数国家代表发言攻击新中国。周总理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寻求共同的基础,不是制造分歧的。“求同存异”就是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在一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找共同点。周总理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1949年《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化1955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华1960年9月几内亚总统古·杜尔访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我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十个非洲国家和缅甸、巴基斯坦,后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这次亚非十三国之行,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自六十年代起中国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合理地解决了同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1961年10月,中国同尼泊尔边界条约在北京签字1960年1月,中国与缅甸签定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3年11月,中国与阿富汗王国签定中阿边界条约1963年10月(左图)、1965年8月(右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分别会见法国总统特使,商讨两国建交事宜。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加强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打破西方社会对华封锁1964年6月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合影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在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冷战的形势下,中法建交在西方引起的震动.美国官方表示“愤怒、震惊”,日本“反应强烈、震动很大”。戴高乐向法国人解释说:“法国应该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同样应该直接倾听法国的声音,两国关系的建立将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他还预言,尽管有些国家仍在犹豫,但将来会效仿法国的做法。进入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大力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庄则栋与美国乒协主席斯廷霍文切磋球艺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并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该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左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右图为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大会上欢庆胜利。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乔冠华、黄华和符浩。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交外交关系。左图为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八一七》公报,美方首次强调将逐步减少对台武器销售之外,中国则重申“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英建交的曲折历程早在1950年1月6日,英国就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共政权的西方大国。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面,双方双方商定互设谈判代表办事处。中英建交的曲折历程1972年3月4日,中英两国终于就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的内容和措辞达成一致。3月13日,乔冠华和英国新任驻华代办艾惕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决定从即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升格为大使,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即日起撤消其在台官方代表机构。1973年6月,姬鹏飞外长访问英国时拜会希思首相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会上发言,阐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八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主流1985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由会长五岛升率领的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他在谈话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巴西,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张。2007年12月31日胡锦涛发表2008年新年贺词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表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参与多边机制的增多,中国对多边机制及其运行规则逐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中国希望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积极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逐步改正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2005年6月7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文件强调联合国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表示,四国提案强行表决死路一条中国采取主动态度积极参与朝核六方会谈2009年10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泰国华欣出席第四届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100多个国家参加)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双方强调,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与发展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的重要建设性力量。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独立、平等、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共同愿望,同时也证明世界人民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都有着对和谐美好世界的一致追求。在联合国里,第三世界国家展示了团结的力量,原本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控制的联合国,逐渐多了公平和正义的呼声,且呼声愈来愈高。“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领导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思想的新发展,外电认为,“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中国现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理念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实际上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胡锦涛: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和全球性日益凸显。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双赢的精神,发展中美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奥巴马:相信一个强大的美中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繁荣。美中两国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开展合作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2009年6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胡锦涛在中俄建交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只有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才能不断深化两国政治关系;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在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互为支撑,才能有效维护各自根本利益;只有求同存异、友好协商,才能保证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2009年10月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欧盟委员会总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习近平指出,深化中欧关系应把握三点:第一,要牢牢把握中欧关系的战略方向。第二,要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信念。第三,要始终坚持平等互信的原则。中方愿同欧方共同努力,将中欧关系塑造成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友好交往的典范。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内涵:1、相互支持和平发展,增进政治互信。2、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3、加强防务对话与交流,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4、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5、加强协调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