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公共政策学政策学:公共政策内在的逻辑关系更清晰,分为政策制定(第三到七章)、政策执行(第八章)、政策评估(第九章)、政策变迁(第十章)。这本书是四本书中最难理解和背诵的,虽然内容很少但是要完全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只有反复的看,借助相关参考书进行理解,不然到冲刺的时候会很尴尬的。参考书特点:本书是陈老师在公共政策学领域的贡献,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国际性和前沿性。里面的观点都是目前该领域比较权威的,由于公共政策学跨学科的特点,这里面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方法和技术给我们的理解增加困难,另外由于很多内容都是引用该领域权威著作的内容,翻译之后同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尽管内容不多但是要是全面理解确实要花费不少时间,所以要反复的阅读理解,不然后期很难背诵。资料来源:综合多家辅导班内部资料,学长笔记以及个人笔记整理、完善而成。第一章、绪论一、本章真题回顾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2007)2、政策过程(2008)3、思想库(2004)4、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2006)简答题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2007)2、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2003)3、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及其要点(2002、2004、2005)论述题1、联系我国政策科学的实际,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2008)2、论述西方政策科学兴起的原因、过程以及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现状(2009)二、知识点及命题趋势1.本部分内容考研以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与其他课程相比,此绪论为常考内容之一,出题较细,每年必考。2.主要的知识点如:公共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政策过程阶段途径、新理论框架,公共政策学范式变化阶段、范式特征、研究途径以及政策分析职业化等内容。三、本章内容高分学长笔记1、公共政策。A、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B、“政策”的内涵。①由特定的主体制定及执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②具有特定的价值自强不息,止于至善2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有时效性。③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④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C、本质及功能的表现。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2、政策系统的定义与划分。(1)定义: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2)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监控子系统。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③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⑤临近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3、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2)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①社会经济状况。②体制或制度条件。③政治文化。④国际环境。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4、政策过程的定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政策系统呈现的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5、两种基本的公共决策体制。(1)民主的决策体制: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直接民主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由选民或公民直接投票决定;代议民主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是由选民或投票人选举出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做出公共决策。(2)非民主的决策体制:独裁决策体制。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独裁者本人的偏好,由他说了算,且他宣称自己是为社会或公众作决策,标榜其偏好与公众的偏好一至,但实际并非如此。6、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该途径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一系统阶段或环节――通常包括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执行、评估和终结等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讨论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基本因素。(1)成就:简化决策过程;带来众多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提供有用的概念框架。(2)局限:用限性观点看待各阶段关系;未深入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政策实践了解片面。7、新理论框架。(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其焦点是,制度规则是如何改变由物质上的自我利益所激励的自觉理性个人的行为。(2)多源流框架:将政策过程看作由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股源流构成。(3)中断-平衡框架:以被短期的重大政策变化所打断的长期渐进变化作为特征。(4)辩护联盟框架:主要关注政策次属系统中辩护联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38、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9、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新变化和新趋势。(1)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政策科学范式的挑战。(2)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3)政策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4)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10、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及表现的不满。(2)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一些可以改善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马注意力转向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3)思想库的成熟及其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11、思想库的作用。答: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联结的作用。(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2)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3)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4)向政府输送官同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5)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1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问题。(4)公共政策分析不公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1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A、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系统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政治系统的输出。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2)过程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3)团体理论: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4)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非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5)制度理论: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B、经济学的研究途径。(1)福利经济学理论。①政府有责任纠正市场失灵。②政府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市场失灵正在引起社会问题。(2)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4(3)新制度主义: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偏好、能力和基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历史发展是路径依赖,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使限制了未来的可能性;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的制度性能的函数。注:后两种途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途径。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现在阶级分析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政策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冲突的表现;公共政策是资本家手中的工具,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增加剩余价值,并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14、政策分析的职业化。(1)是指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中从事专门的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活动。(2)标准:①必须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或项目。②在工作描述中,必须有某种表示这种的工作。③必须有那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自己的组织或专业行会。④必须有一川明确的或被认可的职业伦理规范。(3)政策分析职业化的现状。①美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训已得到充分的发展。②政策分析的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③大量分析家不为政府工作,也不向政府提供有偿服务,而是在营利组织和NPO。④在职业化组织方面,美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团体及职业协会已有相当规模。⑤在职业伦理方面,形成一套为所有的或大多数政策分析者所认同和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并非易事。15、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由。(见案例分析部分)科学的理由职业的理由政治及行政的理由16、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同上)(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现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到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一、本章真题回顾名词解释:渐进模式(2002、2008、2011)全面理性模式(2009)简答:1、政策分析的构成要素(2007)自强不息,止于至善52、简述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2004、2006、2009、2010)论述:论述渐进决策模式内涵及优缺点(2011)二、知识点及命题趋势1.本部分内容概括了全书的知识框架,主要考试题型为简答题。2.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如: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理论、构成因素、基本步骤等方面的内容。三、本章内容高分学长笔记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整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它主张,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必须能够估计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它构成以后的几乎所有政策分析模式的出发点。(2)有限理性模式: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有限理性模式对全面理性模式作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3)渐进模式(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臻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4)混合扫描模式: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考虑到决策者能力的差别。(5)最优化模式:德洛尔。四种基本假设:①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②超理性的过程起重要作用。③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由各种手段加以改善。④当代大部门政策制定的实践已滞后,这能够且应该改善。2、政策分析的理论:概念理论、认知理论、因果理论、规范理论。3、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1)数学最优化:以运筹学、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