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辞本章内容•楚辞的含义及特点•楚辞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思想与创作•《离骚》的思想与艺术•屈原的其他作品•屈原的影响第一节楚辞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一、楚辞的含义: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楚辞”的别名。楚辞作为一种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一)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是楚辞生长的根本原因。1、学习中原文化同时,植根南楚文化。2、巫风盛行,具有浓郁的神巫性3、人神交融的浪漫性二、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1.植根南楚文化•《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国语·晋语八》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山一带,为子男爵。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不朝。熊绎的后代熊渠得到江汉一带的老百姓的支持,攻打至鄂(今天的武汉地区)。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分封他的儿子为王,比如:句亶王、鄂王、越章王。2.巫风盛行,具有浓郁的神巫性•《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然楚国恰恰如此。•据桓谭《新论·言体》载,楚灵王本即一位大巫,他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祀群神,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师来攻,王鼓舞自若。日:“寡人方祭上帝,乐明神,当蒙神佑焉,不敢赴救。”吴兵遂至;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北主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多尚虚幻。”3.人神交融的浪漫性•神鬼灵无处不在,人神情感依依,别有韵味。•这种浪漫性还造就了楚人惊彩绝艳的色彩美感和飘逸流畅的动态线条美感。人物龙凤帛画包山楚简虎座立凤撞钟击磬图——曾侯乙墓漆木圆盒江陵楚墓(二)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老子》21章中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有物”。《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三)战国晚期楚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是屈原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楚国到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国家由胜转衰。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会政治背景。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约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二)屈原的事迹: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根据这些史料,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其一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前期:屈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2、中期:因谗被疏。3、晚期:放逐沉江。二、屈原的思想忠君爱国,坚持理想。勇于斗争,不屈不挠。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振兴祖国。三、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一、《离骚》解题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3、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第三节《离骚》二、《离骚》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即楚怀王时期。怀王在位33年(后入秦三年死),具体年代也有不同说法。1、两汉诸家多认为在屈原壮年时期。2、今人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认为,作于“他23岁的那年……怀王开始不再信任他”的时候。3、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说,“《离骚》作于顷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时,……屈原至少已过六十”。三、《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形式来表现。1、忠君与爱国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四、《离骚》的艺术成就•(一)塑造了高洁坚贞的诗人形象•《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构建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王逸在《楚辞章句》的《离骚经序》中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将神话的幻想与想象发展为自觉的理想主义,为浪漫主义的诗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四)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离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五)鲜明的对照手法(六)浓郁的出国地方文化特色(七)创造了六言为主的长篇巨制新诗体形式•如:•“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之坠霪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一、《九歌》:巫祭文化(一)《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二)《九歌》的性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九歌》是古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三)《九歌》的内容1、祭天神: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2、祭地祗: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3、祭人灵:国殇。二、《九歌》选讲: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根据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把人的生活与理想中神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神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的刻划,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愿望。。三、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的艺术特色:如《云中君》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如《东君》中:“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如《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山鬼》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三)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如《少司命》中“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四)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曲色彩的作品。《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章》中的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对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臆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盲目从的态度;对于一些古史传说中的问题提出怀疑,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五、《天问》和《招魂》《招魂》的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音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第五节屈原的影响一、屈原人格力量的典范。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二、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一)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贵的品格和光辉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二)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三)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四)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诸如兰草、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