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重点文本段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重点文本段落(1):“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文本段落(1)解读: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立场,即哲学上的“自我意识”立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神给世界规定了秩序和规则,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打破命运的束缚。正象盗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伊壁鸿鲁把人的自我意识还给了人,把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还给了大众,让人们认识到只有自己的自我意识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真正主宰。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是自我意识的立场,但同时他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又抱有深深的警惕。重点文本段落(2):“在我看来,如果说那些较早的体系对于希腊哲学的内容较为重要、较有意义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体系,主要是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这一组学派则对希腊哲学的主观形式,对其性质较为重要、较有意义。然而正是这种主观形式,即这些哲学体系的精神承担者,由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规定,直到现在几乎完全被遗忘”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希腊晚期自我意识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落和倒退,而是希腊哲学的重大发展。古希腊晚期三派哲学要求人们在普遍的压抑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作不受外部命运支配的自由人。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哲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提供了诠释古希腊社会及其思想的真正钥匙,。他把伊壁鸠鲁“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重点文本段落(3):“两位哲学家讲授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采用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多么不合逻辑啊!——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1)前者对知识的真理性采取一种怀疑论的、不确定的观点;而后者则对事物采取独断的态度。(2)前者不满足于哲学,并投入实证知识的怀抱;而后者则认为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因而被称为“科学的敌人”。(3)前者把必然性理解为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而后者则把必然性和对神的迷信等同视之,坚执抽象的可能性和我们的任意性。马克思认为,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这种对立中还隐藏着更深的矛盾:前者作为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却从必然性的观点出发,力求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与之相反,后者作为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却到处只看见偶然,并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重点文本段落(4):“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解读:原子的运动首先是直线降落,它意味着原子是质料,是纯粹的物质性存在。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又是纯粹的形式。形式是对质料的否定,在古希腊类似于灵魂的东西。由于伊壁鸠鲁通过偏斜运动设定了原子的纯粹形式,所以他实质地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原则,即抽象的个体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直线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意味着原子是在命运的束缚之中,而偏斜打破了这种束缚和受动性,代表了原子真正的灵魂。马克思给予伊壁鸠鲁以极高的评价:由于他阐释了能动的原则并代表着一种自由的无神论,因而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黑格尔重点文本段落(1):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解读:费尔巴哈完成了对黑格尔的总体的批判。马克思试图站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区别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立场。——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的立场(世俗基础)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批判——人就是人的社会,国家。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深化,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其基础是世俗基础本身,所以对宗教的批判是对世俗基础的批判。重点文本段落(2):“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宗教是德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都是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宗教的。但他们对宗教的批判,无一例外都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拿费尔巴哈来说,他认为,人创造了宗教,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因此,费尔巴哈主张,要从崇拜上帝的宗教那里解放出来,只有靠发扬人的本质的情爱的宗教。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因为没有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真正的根源,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彻底地批判宗教。与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虽宗教产生的根源不应当从人的类本质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社会现实中去寻找。所以,必须把反宗教与反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结合起来,必须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的世批判”。重点文本段落(3):“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因为德国的社会制度低于历史水平。德国的制度是封建制度,而当时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进入了否定资本主义制度阶段。德国在历史上虽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阶段,但却是本世纪思想上和哲学上的同时代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就是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一一引者)的未完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所以,马克思指出.我们不能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去批判德国的封建制度,不然就“要犯时代错误”,也不能象“法的历史学派”那样,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去批刊资本主义制度,而必须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即共产主义立场上,把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结台起来。重点文本段落(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点文本段落(4)解读:这一论断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论斗争或者思想斗争只能暴露问题,但不能解决问题。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无法直接摧毁物质的现实世界的,它必须要诉诸于某种物质的力量。其二、观念只能是人的观念,因此理论要变为一种物质的力量,只能让它成为群众的观念,而要为群众接受的理论,必须是能说服人的理论。其三、对于社会学说来讲,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所谓人的根本就是人的解放。一种理论或学说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解放指明方向,它就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变为变为一种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重点文本段落(5):“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解读: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内在联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在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作用,而无产阶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析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实现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历史使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文本段落(1):“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重点文本段落(1)解读:马克思认为以往的经济学所表述的并非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在私有制下,劳动必然是异化劳动。第一,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本应占有的劳动产品却成为异己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被资本家所控制变为资本,反过来成为奴役劳动者自身的对象了。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不是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而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的劳动是属于别人的。甚至在劳动过程中他本人也不属于自己。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就是类存在物,因为人类的生产必然是一个相互合作的社会生产。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物质基础,而劳动的产品则是人的“类本质”的结果。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从而使劳动者仅把生产活动这种累的生活看做谋生的手段,而丧失自觉劳动的兴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当人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的时候,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重点文本段落(2):“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马克思指责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在对生产进行分析时所依据的事实是私有制,但却不想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的结论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和生产形式,也就是说,把异化了的劳动看成是劳动的天然的和必要的形式。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为私有制所作的辩护,表明了它的寡廉鲜耻。对于国民经济学来说,用劳动是产生财富的创造性成分的论断来维护人在客体世界面前的独立性,才真的是对人的否定。国民经济学所颂扬的生产制度,是一个把人非人化的制度。重点文本段落(3):“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对象性。这具体表现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客体和结果的对象化存在,劳动实践活动本身的对象化特征。“对象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人的活动总是指向一个对象如自然界,人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使之变成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二,指对象化是一切劳动活动的结果,人所创造的事物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本身。所以,人通过对象性活动点,不仅创造外部对象而且创造自己。正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主体性、能动性得以发挥和实现,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不断地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然界也得到改造和提升。重点文本段落(4):“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重点文本段落(4)解读: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作用、自我肯定和发展。人的自我产生作为历史过程—这就是劳动的本质,即,实质上,人是自己物化劳动的结果。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周围自然,按自己的需要创造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象化。这个对象性的世界,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同时又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对外在自然界发生作用,从而改变自己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看作自身的创造者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他与黑格尔的过高估价精神活动的观点划清了界线,同时也与费尔巴哈把人看作仅仅是自然产物的观点划清了界线。重点文本段落(5):“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重点文本段落(5)解读: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作为人的对象或物质财富的东西,无非是人和人的劳动的自我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