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复习•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课标》要求:•2008年,小小说《糖罐的秘密》李晓琴(16分)•1.本文以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水、、、、等四件事。(4分)•2.根据语境,简要说说第⑤段画线句“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4分)•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的含义。(3分)•5.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3分)•2009年,散文《转身》15分•1、文章详细描写了三幅典型的“转身”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3分)⑴⑵⑶•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⑴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⑵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3、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3分)•4、秦岭深处作者遇到小女孩前的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5、文章末尾用一连串的“追问”到以“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的诘问作结,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请从内容上谈谈结尾三段对中心的表达作用。(4分)•10年《撕毁的信任》•1、.请说说“撕毁的信任”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2、决定江玲玲由“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到“瞪着大大的眼睛,感到难以置信”的原因是什么?(2分)•3、从结构技巧上看,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小说情节分析。(4分)•4、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揭示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江玲玲如落冰窟,周身透冷。这是直播节目啊!此刻,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也一定在电视机前观看,那岂不是丢人现眼了吗?她只觉得怒火中烧,一把抓住那幅画就撕。•(2)从全文看,下面这句话中的“懊悔”包括哪些内容?(2分)•江玲玲的眼眶里,涌出了两行懊悔的眼泪……•5、小说倒数第二段借谢老的话间接告诉我们,江玲玲对男友曾经有过“一份真诚的信任”。你认为江玲玲的信任“真诚”吗?为什么?(3分)••11年《古宅的命运》•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2分)•2.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4分)•3.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作答。(4分)4.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4分)主要考点:•1、理清线索(情节),把握作品主题;•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归纳人物性格;•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包括指代词所指内容)•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5、根据情节,分析小说结构上的特点。•6、从文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信息筛选提炼能力等综合能力。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是关键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2、理清行文的思路:大多考查情节的发展变化或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文章的线索。3、把握文章大意:归纳中心。4、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人物言、行、肖像、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考点预测:•5、领悟作品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和效果,主要涉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手法、以小见大等。表达方式及作用等。•6、考题会注重渗透“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主旨、整体感知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表现手法•7、自主性、开放性在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多角度的探究、个性化深刻体验。考生易出问题:•1、对文章中心把握不准确•有些学生答案与文意悖谬,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主要是没有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牵强附会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就好比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安排的,学生不理解文章的意思,正确做题自然无从谈起。(一)文体知识掌握不够系统2、文体知识好比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它,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相反,大多数学生做题不着边际,就是因为文体知识太贫乏。•3、审题不清•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记叙文阅读理解中,主要表现为审题一字之差,与正确答案相距十万八千里。这种由于粗心大意,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答题不规范,白白丢分的现象在考场上比比皆是。4、回归题干所在语段抓住关键信息能力低;不知道答案该在什么地方去寻找。•5、概括不全面,回答不完整;•6、语言表达能力差,语病和错别字较多。•总的来说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领悟、分析、评价的能力很弱,学生的阅读面太窄,语言驾驭能力不强。复习的策略:•(一)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各种文体知识,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抒情。从文体知识角度,应从以下方面掌握:•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2、读懂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3、分清记叙的顺序、详略、人称。•4、抓住记叙的线索•5、理解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二)平常加大训练力度,做题注意以下技巧:•1、通读全文,准确了解大意,理清结构。•叙事类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文章的中心,它统率全篇。阅读此类文章,必须静下心来,读懂每一自然节的意思,然后纵观全局,准确概括出全篇表达的核心意思。同时,还要分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各部分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还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这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基础。•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叙事类文章讲究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彩。做这类题,首先要看看提了什么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的,是从中心角度、结构角度,还是从文采角度;有哪些限制性条件,比如用原文回答,限制答案字数等;然后找到问题在原文的出处,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第一,关注阅读文章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通常限定文章的范围、体裁,有时是文章的线索,有时是文章的中心。•第二、锁定关键词语•叙事类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那么,对叙事类文章的关键词如何分析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白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一词多义等。二是结合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三是注意实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第三、找准关键句子•叙事类文章由段构成,段由句子构成。句子,尤其是关键句子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做阅读理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种句子:a能表现文章主要意思的中心句。b为表现中心深化中心服务的描写句和议论抒情句。c起过渡作用的句子。d在某一部分起总领作用的概括性句子。e为下文埋伏笔的铺垫性句子。f前后呼应的句子。•第四、理解艺术表现手法•叙事类文章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夸张、讽刺、象征手法、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一篇文章往往以某一种为主,理解艺术手法有利于感悟作者的思想倾向。•第五、联系感情色彩,品味修辞手法•修辞是文采之一。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做阅读理解题,品味修辞的妙出,也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比喻能生动说明事物的特点;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特点,亲切;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文章气势;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反问加强语气,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当然,做题时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稍做分析,使回答全面完整。学生答题时可联系所读文章进行分析,力争回答全面细致。•3、尊重原文,答案尽量在原文中找。•叙事类文章阅读理解设置的问题来源于所给的文段,这就限制学生必须进紧扣文章做题,而不是游离于文段之外,所以尊重原文是做题的重要原则。正因为问题来源于所给的文段,所以在文段中找题目的出处,并在其上下文找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加以分析引申,往往就能找出蕴涵着的答案,所以答案尽量在原文中找是做题的捷径。•4、答题力求规范,有一些答题模式可以交给学生们,要教给他们一些答题的思路。我们简单举一些例子,•如:“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总结,点题,伏笔,照应等等),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还比如:结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或展示结局,或升华情感,给读者简明、清晰、深刻的印象。②深化主题: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③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三)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端正做题的态度。•做阅读理解题总体思路是: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什么感情。这就要求必须有端正的做题态度。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最后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叙事类文章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必须以课本为阵地,在掌握阅读理解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以课内外为练兵场,多读多练。当然由于时间紧,我们在复习资料的选择上不宜过多,选定一本适应学生能力的为训练重点。经典试题: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欣赏散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那树》本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速度之快,更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谴责之情。方法归纳答题方向: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那树》“咬”“呻吟”“屠杀”等词写出了人类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试题演练二方法归纳考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常见答题形式:(词语),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归纳考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中心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抨击了)的思想(精神、实质).方法归纳考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从文章结构上看:①承上启下,过渡;②首尾呼应。从文章内容上看:①引出中心(主题);②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深化主旨)。方法归纳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反映(暗示)社会背景二、渲染气氛三、烘托人物形象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五、推动情节发展六、深化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