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一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我市《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方案。一、推进思路和目标推进思路:在巩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抓住课改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不断提高课改实验的水平和实效,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基本目标:1、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市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2、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机制,逐步明确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3、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4、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制度。5、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6、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7、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新课程实施队伍。二、推进策略1、统一规划,全面铺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改革切入,推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各自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学科研究,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积累、整合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2、观念先导,重点突破,改革评价,构建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大胆创新,突破难点。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互动式培训、校本培训式等多种培训方式,使之贯穿教师培训的全程。增强学校校本管理意识,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广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能力;改革学校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在理念层面上的根本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3、课题牵动,典型引路,人人参与,共同发展。以科研促进课改,建立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改工作模式,形成“人人要参与,校校有课题,区域成体系”的课改科研格局,教科所、基教室、体卫艺,共同组建基础教育课程行动研究课题组,对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关。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中心环节,建立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协作、共同进步的合作工作机制,创新教研方式,通过网络式的教研活动,大量开展案例分析、现场会诊、反思交流,切实有效地提高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4、加强交流,跟踪评估,分段总结,滚动推进。对实验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的过程评价机制,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和定期总结制度,使课改工作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滚动推进。三、推进措施1、切实抓紧、抓实新课程推进中的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使课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理顺培训体制,严格管理,建立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教师培训激励制度及教师培训档案库,保证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大胆探索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如:多维立体培训模式、现场会式培训模式、课题组培训模式、师徒结对子培训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培训模式。随着课改的推进,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将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教师观念、教学行为与综合素质同步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努力探索灵活高效、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与新课程实验的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进行。坚持三个结合,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县市区级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通识培训相结合,发挥学校、教研、科研部门以及课改实验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起课改实验指导和服务网络,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加强课改师资配备,已承担课改实验任务的教师要保持稳定性,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延续性。要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承担新一年级及课改学科的实验任务。2、加强新教材、新教法研究,增强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新课程的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和新教法改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积极改进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大对教研质量的监控力度,教研室要定期参加区学科教研活动,并对教研内容、方式给与具体的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全体人员下到基层学校,给予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对学校课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也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新形式下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新模式,如:采用“现场会式”教研活动、多校共同举办合作式教学研讨等形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要继续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将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各校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市教育局将及时给予宣传和推广。要建立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师生交流,教学互动,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双基,又要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要加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由单纯注重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向多维目标发展。要建立课堂教学的反思制度,要在教师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有效地处理教材、改进教法、指导学法,组织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努力建设适应促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管理机制。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予以支撑和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涉及常规教学、集体备课、课程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监控等诸多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拟制定下发《期末考试指导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同时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等,加强对教学的管理。要通过“校长论坛”的形式,邀请各校教师就“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广泛的学习交流,各学校要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能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管理的规定》《备课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各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树立校本意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研究者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完善形成符合学校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管理机制。4、确保国家课程设置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三级课程的管理和研究。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对学校的情况和教师师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决定出校本课程的门类,如乒乓球等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调换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开设和实施的管理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集中进行攻关。学校将通过举行综合实践课程研讨会、校本课程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使学校增强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意识,提高课程开设能力,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并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具有区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5、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课题产生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使科研课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重视调研工作,要建立学期初的专项调研、学期中的重点调研、学期末的整体调研制度,采取教科研人员到学校蹲点调研、教科研人员到定点学校长期跟踪调研等方式,根据调研中发现问题设立研究课题,集中攻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要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围绕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在科研实验中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课题实验研究,集中攻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6、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交流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课改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没有评价机制,很难说明改革工作的得与失,成与败。学校要对照评估标准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课改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健康的发展。要建立课程改革协作片制度,以“教师论坛“的形式,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一期论坛拟确定的主题是:学校是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第二期主题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的,第三期主题是学校是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和校本课程的。以达到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7、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教育个性化(1)建立新的学校评价标准。要改革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评价模式,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达标学校标准,重新修订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提供依据。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在不断规范的基础上,凸显自己的办学个性,在不同水平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构建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制定新课程背景下各学段、各学科优秀教师标准,改革市特级教师和教学能手评价标准和办法,引领教师成长。学校要淡化以分等和奖惩为特征的教师评价模式,建立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3)完善学生评价机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基础性发展目标上不断发展,建立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制度,改革学科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提倡和支持学科分项考试和自主选择考试,并建立二次考试和越级考试制度。要建立试题评价制度,定期对平日考试和期中期末试题进行评价。(4)改革教学评价标准。要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放在“有效教学”上,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考查的重点对象要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加以评价。评价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要让教师、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评价。市基教室、体卫艺要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基本标准。8、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发掘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2)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3)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德育基地等我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重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形成与社区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共同育人的发展模式。要积极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参与学校德育工作。(4)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5)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