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16.1考点难点精讲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第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是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二是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三是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四是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维持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第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三,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但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实行宏观的管理和调节。第四,调节收入分配。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五,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土地资源,为保护资源而控制某种资源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主要的要求是政府必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实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其必要性,这是因为:第一,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虽然占有基础地位,但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所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目标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将市场的自发调节纳入整个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实现社会主义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目的,政府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第二,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而且可能实现按比例地发展,但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干扰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往往难以完全避免,因而需要国家经常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这是保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好搞活企业,在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时,协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企业的局部利益,必须在搞活企业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以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第三,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功能有缺陷。它不易解决诸如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二是市场竞争有失灵的情况。例如,市场自发的竞争可以导致垄断,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三是单靠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容易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发社会矛盾。四是因为市场调节是事后的调节,所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这些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就有必要由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二、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1.宏观调控模式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作用,而国家计划则发挥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的变化;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模式中,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有限范围内的直接计划管理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发挥作用。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关系、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主要由市场调节。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政策性的大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义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第四,调控手段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手段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二、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可用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指标的增长率来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中,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才能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缩短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并非指物价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总水平避免持续、剧烈地上涨。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要求是,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幅度不要超过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职工生活费用的上升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价格改革要稳步进行,严格防止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市场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使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为了调控物价总水平,在需求方面应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规模;在供给方面则要求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大于工资增长幅度;或者在两方面同时进行。(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外汇收入和支付的平衡。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资金、技术和劳务的引进和输出,都伴随着外汇的收支,而外汇收支是否平衡,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充分就业此目标意味着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就业的机会。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一直存在。在当前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必须注重提高效率,由此产生的减人增效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我们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分流和妥善安置下岗人员,搞好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使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上,以保持社会稳定。(5)生活改善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既包括全社会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一方面要把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反对那种脱离人民需要、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倾向;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应当与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幅度相适应,否则,就会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最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在改善生活的目标中,要兼顾经济公平与效率。(6)控制人口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不相适应,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数在短期内不可能下降。因此,必须把人口增长率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以控制人口适度增长。关于适度经济增长率如何确定我国的适度经济增长率,是理论界长期讨论的经济学疑难问题之一。谷书堂等教授著的《经济和谐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提出,所谓适度经济增长率,第一是指经济增长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的经济增长率;第二是指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均衡的经济增长率;第三是指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相适应,进而使积累和消费保持合理比例的经济增长率;第四是指能够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的经济增长率。同时该书还提出,不能把适度经济增长率等同于长期平均增长率,也不能等同于潜在国民产出增长率;适度增长率不可能是一个“点”,而只能是一个“区间”。在对适度经济增长率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该书对适度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1978年实行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实绩,考虑到今后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可以将8.1%~10.9%作为今后一个中长期内我国国民经济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变动区间。三、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有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就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说计划即指令性计划,这是严重的理论误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措施。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手段等。(1)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即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