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质量和监管•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而和乔治·阿克尔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思想:迈克尔·斯宾塞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如何能够将其信息“信号”可信地传递给在信息上具有劣势的个体。信号要求经济主体采取观察的到且具有代价的措施以使其他经济主体相信他们的能力,或更为一般地,相信他们产品的价值或质量摘要•垄断厂商能够设定产品质量及价格•认为市场失灵一方面原因是价格不能正确传递“边际下消费者(inframarginalconsumers)”有关质量的价值信息导致的。•在监管环境下,这种问题以“监管者信息不通”的形式出现•主要讨论对该市场中所有消费者来说什么才是质量的平均价值(averagevaluationofquality)?•当质量可变时,投资报酬率管制是有吸引力的•定义:inframarginalconsumers:边际下消费者,无益的消费者,失去支付意愿简介:争论简化为三个观点(相当于假设)•1.垄断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下,产品特征(通常为内生变量),在市场压力下没有达到最优最适状态,存在调整的余地•2.价格和质量作为决定变量而时,监管存在困难不到位的,这些困难是信息化的(失真),与无监管市场的市场失灵的根源是相关的•3.回报率管制是有吸引力的(有回报的),次优的•这篇论文的逻辑:由于垄断地位的存在,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产品质量难以符合社会最大化的要求,因此采用资本回报率管制是有效的•潜在市场失灵是可以被定位的•例如:厂商为提高其产品质量时,消费者是会购买一单位,其增加的成本(为提高质量)为△c,同时也会增加收益•边际消费者(愿意支付提高后的价格的消费者),支付的购买的产品价格增量为△p(x),x是购买者数量,两者相乘x△p(x)为多增加货币收益•当x△p(x)△c(收益大于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提高质量是值得的•x△p(x)并不能准确衡量社会的收益(质量)•另个角度当超过平均成本,即但单位剩余超过单位成本质量增加是值得的(也就是)•即总收益必须超过成本增量△c•社会收益由厂商收益决定,当且仅当厂商的边际消费者就是社会总平均或者是“有代表性”的,实际中由于消费者质量的边际价值(产品的部分差异),导致这是不可能的•这种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监管垄断和不可监管垄断之间的差异如下介绍第二部分注释以无监管市场着手•一些代数符号定义•p=价格x=数量q=质量(可以被度量,如使用年限等,但最终结果不会出现)•D(p,q)=市场需求函数P(x,q)=反需求函数生产x单位质量为q的成本为c(x,q)•只生产一种产品,即区别仅在于质量•消费者剩余的两种代数表达方式•或者•收益两种代数表达•利润的代数表达•社会总剩余•厂商有三个决定变量:价格,产量和质量,两两独立•且质量由需求函数决定•第一种情况•当q为定值,即产品质量不变,W对x求导,理论上垄断市场上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即P=Cx剩余最大(帕累托最优)•但对于厂商而言,利润最大化才是追求目标,对变量x求导,得P-XPx-Cx=0,(P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即实际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厂商会利用垄断地位提升价格,这种市场失灵原因是由于边际收益远远低于总货币边际收益(毛利)(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冲突),垄断厂商利用其垄断地位操控价格(垄断基本理论)•第二种情况当x(量)为定值,q(质)为变量时•对q求导得•(1)•其中利润对质量求导•(2)•1、2不同(Cq),说明厂商设定的利润最大化质量不一定等于社会剩余最大化时的质量,•对于既定的quantity,垄断者是否提供了对社会最优的quality?•答案取决于Pxq的正负•W(社会总剩余)对q求导•==••当厂商利润最大,的正负就取决于•的大小(下论述)•Pq就是边际消费者其质量的边际价值(质量对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全部消费者的平均价值(质量),实际上就是满足全部消费者的质量效用的平均,这种平均是福利相关数量,但厂商依据的是个体的边际(例如实行价格歧视的性质),即Pq,所以当平均价值增量超过边际价值,厂商设定的质量是低的,降低质量来剥夺消费者剩余,扩大自身利润(长短铅笔)•Pq是“单个边际消费者”质量提升的价值,是厂商调整质量的依据,Pxq是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变化•此处解释Pxq从数学上讲,指的是P相对x的斜率随q的变化,三维状态下的一个凹凸面,(0为凹面,0为凸面)经济学上,指的是,质量变动一个单位,对数量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的影响。•根据前面,得出如下假说:•1.如果Pxq0,(边际递减)当数量增加,提升单位质量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来越低,换句话说质量的边际价值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Pq,社会的最适大于边际则质量的供给是不足的(相对社会最适最佳供应而言)厂商不需要为社会最大化提升质量或者说,当x给定时,质量的供给取决于与Pq的大小则不足,充足任意一点上,平均大于边际,上图实际上三维的•2.则当Pxq0社会质量的平均价值低于消费者的质量边际价值(Pq)Pq,需求量为定值时,质量过分供给,来保持最大利润,质量是足的•3.这方面的市场失灵与垄断的原因关系不大,是价格信号携带了边际信息导致的结果,总剩余或者平均剩余都是要求最优的,任何利润导向性供给都会陷入这一困境(推广至一般市场)任意一点上,平均小于边际上述3的代数证明:为了方便计算限定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P(x,q)=Cx(x,q)且Pxq0,根据隐函数求导公式得:进一步假设Cxq=(提升质量导致平均成本增速高于平均边际成本)此时,社会福利最大化(假设p=cx)为•此时对利润求导,此处论文出错?此证明不成立•然而,由于前面可知当,Pq,有•综上,•因此,厂商没有在p=mc点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依然随q变化,必然会降低质量至利润最大化水平(价格不变)•拥有市场垄断权力厂商会从两方面背离最适(社会)•1.维持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2.极可能的降低质量,依据的是边际和平均质量价值的大小•监管市场给定价格P(常数),则•而当利润最大化时有总社会还未最优•在一般的垄断案例中,社会最适和利润最大化的质量水平是由平均边际效用(Pxq的特征)和垄断限制产出的范围决定的•如图,Pq是X的减函数0,假设质量在利润最大化点上,即X-,,令X*为当q给定时社会最优的产量,假设成本为C(q)x在(利润最大化)此时有:问题转化为是否显著大于小于如图实际上就是的大小,接近x*,则•此时社会最优(x*),远离利润最大(),当两者接近,结论相反,即小于•同理当,如图接近x*,•反之,则大于•总结上述结论•温和数量限制(接近)严格数量限制(远离)•概括一下•两个决定因素:•1.平均和边际消费者的质量价值大小•2.厂商限制产量的程度和Pxq的正负(由需求函数的形状或者说需求弹性决定)•代数方式详述弹性的影响•令•两者之比(利润最大比福利最大)•上述反映了垄断厂商是否过量供给质量,社会大于自身,则降低质量•倾斜度取决于•当(常数)•产生假说2假说2:若,厂商不供足够质量,反之•,•因此厂商质量供给的问题转化为了,社会潜在剩余的一部分能否为质量变量所包含捕捉的问题,即能否被上述式子反应出来,信息能否通顺传递,不论D(p,q)是什么样的,但要求弹性是独立于价格或者质量的,因此假设需求函数是给定任何质量水平下的弹性的形式,有•,得(微观经济学)•是减函数,n(q)是价格需求弹性的倒数,被厂商捕捉的剩余部分是价格需求弹性的增函数于是,当弹性随q下降,其反函数导数n‘(q)0,且当,即利润最大化点上,仍有社会剩余尚未到达最高点,还存在潜在社会剩余(WP非常数,并没有真正达到最大,若到最大Wq应该为0),根本原因在于垄断者设定得质量太低,没能满足社会剩余最大化需求,存在调节盈利的空间,可以从逻辑上和数学上理解假说3•如果价格弹性不是价格的函数,且弹性随质量下降,那么质量将会供应不足,•如果弹性不随着质量变化(弹性低),质量将会被设定在最优水平上,更一般化而言,市场机制不偏好低弹性•代数证明:•令y=xq,且在每个q水平上,边际成本是定值,代入上式•可以看出,当最小时,两者才最大,此时对,求导,弹性=1,更简单的情况,反需求函数可以写成,即q可以忽略,因为a(q)永远是增函数,同增减,作用抵消此处q定义已经变了,为持久度4.监管争论•上述的一些问题在无监管市场一样存在,本节讲述三点•1.价格和质量是变量时,监管当局和垄断厂商可以视为双头垄断,他们两者共同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无效产出,也就是说,垄断企业利润和剩余都可以视为无谓损失,在寡头市场上,集体理性产出是通过双方博弈得出的2.监管当局的最适反应函数是线性的,或在价格-质量的坐标象限中的一个刻度3.信息对监管者而言是最大的障碍,即使是像产品质量和价格小的局部的变化,信息也是不充分的,以下作者认为监管依然是有效的,是次优的策略4.有许多监管模式,可以优劣排序,价格是监管当局的决定变量,决定变量由垄断权力赋值的,质量是厂商的变量•重要问题,在这个博弈中,关注点是监管当局和厂商是如何应对彼此的,而不是关注他们可操纵的决定变量当总剩余和总利润不变时,方便去分析博弈中别的激励机制,在价格-数量结构中,有一种特殊结构,下图展示•1.两套曲线,围绕o点和m点围绕o点是福利相等曲线,围绕m点是利润相等曲线,o点是福利最大化点m是利润最大化点,所有共有切线的、轨迹形成o-m(契约线):这条线上给定的利润条件下剩余都尽可能大2.o点是Wp=0和Wq=0(剩余最大)的交点,同理用利润最大得m3.所有共有切线om上的点服从4.产生多个均衡,A,B是斯塔克伯格均衡(领导者模型,一方利益大于另一方),C则是古诺或者纳什均衡•图结:•这个博弈类似于普通的双头垄断博弈,不同的地方在于决策变量q,而且是非零和博弈厂商和监管者的不同策略组合会产生多种产出,因此在om契约线上的点是连续的,监管者设定得价格总是在产品该质量水平的最低(一方占据优势),避免C点纳什均衡的结果(双方过剩,如囚徒困境,两败俱伤)但当监管者以消费者剩余线来制定针对厂商的策略,而厂商将会极力反对,通过从契约线上选取一点(剩余和利润的切线)来应对,此时,原则上监管者定义为代表的是消费者偏好•区别于双头垄断监管,在在程度上而非类别上,将面临几方面的信息问题•1.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度量•2.质量的测度(厂商将不会提供质量上升带来的成本函数真实值)•3.消费者剩余恒定即因为上式成立,开放区域导致价格和需求量的刻度难以计算,是信息问题的源头,因此最好解释为厂商价格和质量变化很小。•假设,厂商在价格和质量上的改变在消费者看来是有益的,即•(边际大于0)(厂商的标准)•监管者必须考虑消费者剩余是否也增长(监管者标准)•上述中,需求量不难测度,没有小型试验实验可以估计将会产生要求的信息,原因是质量变化影响了整个边际下消费者(局部),这些影响必须被价格和质量的变化估计出来,但参数中仅仅局部变化不会产生这样的估计•上式改写:即质量的平均变化超过边际价格(增量),监管者才会接受质量变化,但要求监管者必须掌握“所有消费者”有关质量平均价值变化的信息,即上述式子括号内积分但这种信息并没有被价格或局部价格质量所传递,因为消费者出于自身利益,也会隐瞒因质量提升带来的利益•这就意味着监管机构如果想自由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方面,就需要非市场的信息来估计价格和质量的变化。也许通过这样的路径产生上述信息:•消费者调查时以消费者自身为出发点,产品和质量的变化会影响边际下消费者,这些人必须被考虑在内,否则不会得出准确估计,消费者调查设计以调查他们对质量上升的支付意愿,而不必去提供质量上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信息(排除其他干扰),这样的随机调查将会产生质量上升的平均支付意愿,但并不意味着平均支付意愿超过成本就会盈利监管的问题被这种特殊的方式信息复杂化,简化为在无限制市场上价格信号是有误导性的这一个事实•因为信息准确性的困难构成了一个消费者剩余恒等线,因此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