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整理:罗平一中吴勃林上阕写景师:好,同学们,我们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背诵一下。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师:好了,背诵完了,我们来品品字词。PPT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电视剧开篇主题曲的歌词,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开篇,它来自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同一个意思。是不是一个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师:是的,它就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风流人物”就是?生:一个“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有才能的人;能够建功立业有非凡才华的人。师:有才华,有才能,“英雄人物”。按照杨慎《临江仙》的说法,我认为大家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说呢,这首词实际上写的是有才华的,有丰功伟绩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停顿)什么人物?生:“英雄人物”。师:好了,苏轼就写得就很一般了,故意的在这里炫耀自己的词,他应该用“英雄人物”。不就是有才能的,有才华的人物吗?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物吗?他非得写成“风流人物”,就是非得用一个冷僻的词来代替一个在口头上常见的词。所以说,咱们给它换成“英雄人物”。而且换成“英雄人物”它也和韵呀,“yīngxióng”,“fēngliú”,可以不可以换?生:不可以。师:我觉得是能换啊,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咱们刚才说了半天,“英雄人物”就是有才能的,有丰功伟绩的,杰出的人物啊。为什么不能换啊?生:因为我认为“英雄人物”在才能方面可能没有“风流人物”表现的好。师:“风流人物”还是比“英雄人物”更有才能,就是说从“英雄”里边选出更杰出的人物他叫“风流人物”,是吗?“风流人物”高于“英雄人物”,是这样吗?生:我认为应该是。师:我觉得一样,都差不多,很难说谁高于谁。因为你说了半天,说不出哪个方面高了,只是说他比他高,说不出具体的道理,这个我不服气。(向另一位同学提问)你觉得该换不该换?生:不应该换。师:不应该换,那说出具体的道理来。生:我认为“风流人物”比“英雄人物”更有韵味。师:韵味?怎么个韵味了?解释清楚。2生:“英雄”这个词感觉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都是比较平凡的人,而“风流”呢,感觉上就是比较亲切一点吧。师:也就是说呢一个离得比较近,应该就是反过来了。“英雄”呢超越了“风流”,它是比“风流”更遥远的,更伟大的,更崇高的。而“风流人物”呢就在我们身边,可亲的,可敬的,是这样吗?生:是的。师:好了,听到了吧,这是一种理解。再说,能换不能换?能换,为什么能换?不能换,为什么不能换?请举手。生:老师,我认为,这个“风流”应该是一种潇洒,他更倜傥,更有帅气。这里的“风流人物”他指的是周瑜,我认为周瑜非常帅。就像历史上的朱元璋,他就不能称为“风流人物”,我认为他没有周瑜帅。(全场欢笑)师:就是比较潇洒,比较俊美,比较好看,比较酷,比较帅,是这个意思吧?哎,这说得很具体了。刚才的两位孩子,听明白了吗?这就很具体的说出了一定的道理来了。所以说,我有一点服气了。就是从比较潇洒,俊美,酷这个角度,“英雄”呢好像就是看不出潇洒外表的那种帅气来。大家再说,不要再重复了。生:老师我认为“风流人物”从思想上看,很洒脱,没有什么拘束,很自由。如果说“英雄”的话(停顿)师:“风流人物”他就比较洒脱,他就比较自由。那么,“英雄”呢好像还是讲一定的规矩。是这样吗?(对之前回答“风流”超越“英雄”的同学发问)刚才呢,你在那里说“风流”呢超越“英雄”。你能说具体一点吗?刚才他说从思想的自由,帅和酷上,已经是超越“英雄”了。你还能说出别的来吗?生:我认为“风流人物”,外表上潇洒,然后,思想飘逸。而且“风流”这个词语感觉比“英雄”,反正是一种感觉上,比较好一点。师:我最怕的就是“感觉上”,很笼统。而且呢,大家大脑当中有一个陷阱,大家的回答呢都按照定本去。“风流”是教材上的,是原本的,我们不能动的,又是苏轼的,这个不能换。但是,这个考虑等于没动脑。想方设法的说课本好,说原文好,想方设法的说苏轼好,我感觉就是好,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这还是等于没回答。哎,刚才已经说出来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就是他的外表,内在的就是他的精神。生:老师,我觉得“英雄”他仅仅是一种气概,而“风流”强调的更是一种气质。师:所谓气概呢。比方说,大家可以看战场上打仗,它需要气质还是需要气概?生:气概。师:瞪着眼,看着敌人,拿着枪对着(动作),这是用气质呢还是用气概?生:气概。师:杀,很果敢,很勇猛。这是用气概,这是“英雄”。“风流”呢,是一种气质。气质是一种哪里的?(指胸口)生:内在的。师:“风流人物”会不会是那种外表很威猛,很高大的?生:不是。师:那么威猛高大的是谁呢?“英雄”还是“风流”呢?生:“英雄”。3师:也就是说呢,要是考虑力量的话,气概的话,是哪一个方面?生:“英雄”。师:如果考虑智慧,精神,俊美的话,是哪一个方面?生:“风流”。师:那么从“勇”这个字来说,是“英雄”呢还是“风流”?生:“英雄”。师:与“勇”相对的一个字是哪个字?生:智。师:从“智”这个角度来看,是“英雄”呢还是“风流”?生:“风流”。师:也就是说“风流”更朝着“智”,那他有没有“勇”的一面?生:有。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他有“智”有“勇”。这叫?生:智勇双全。师:可以这样说吗?生:可以。师:好了,刚才呢,我们说他(风流人物)的精神,自由,他的内在的气质,他的超越“英雄”就是在他的智慧上,在他的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在他的内在上。他不光是外在的一种体型,外在的一种气概,“冲啊”、“杀啊”,他更多的是靠大脑的智慧。这叫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这回具体了吧?生:我认为老师的解释很具体。师:你再重复下。生:“风流”从外表上,风流倜傥,洒脱;从精神上,他的思想更为飘逸,智慧,更有智谋;并且,(“风流人物”)勇气与智慧并存,才能非凡;从勇猛上,“风流”可能比“英雄”弱一点,但是“风流”他更适合于有才能又有勇气的“英雄”。师:好了,这回基本说清楚了。咱再考虑一下周瑜,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所以他是“风流”?生:老师我认为,“羽扇纶巾”说明周瑜是一个儒生,“英雄”有一点鲁莽的意思。周瑜他风流倜傥,又是一个儒生,又有勇有谋,所以我认为应该用“风流”更好。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文官,但是同时他又能够指挥打仗。那他外边会穿铠甲吗?(停顿)他可以穿,但是你们看词里写的他穿铠甲吗?生:不穿。师:而且,据说周瑜能够弹琴、谱曲,知道吗?生:这个不知道。师:那有谁了解周瑜更多一点?(学生无回应)师:他能够在战场的指挥部里面运筹帷幄,控制战场的局面,咱用一个词来说,他有没有文的一面?刚才咱们说他弹琴、谱曲是文的一面,然后呢?生:而且他能够指挥战斗,从容破敌。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生:文韬武略。师:他有勇有谋,文韬武略,文武兼备。好了,那么我们用“英雄”换“风4流”能不能换?生:不能。师:哎,你看,我们高考不就是这么吗?落实到字词,让我们细细去抠。好,看全词,这里边的核心人物是谁啊?生:周瑜。师:周瑜的风流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生:“风流”不太常见,而“英雄”在说话中常会说到。这样,用”风流”给我们一种陌生的美感。师:这很难说,在宋代是“英雄”常见呢,还是“风流”常见呢?我们很难把握。我们这个时代说“英雄”多,但是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时代。你考虑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很切实的依据。生:老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周瑜当年娶了吴国的两大美女之一,这应该算是非常风流了吧?师:他考虑这个思路就对了。也就是寻思一下,这个“英雄”在爱情方面跟“风流人物”相比,谁更胜一筹?生:“风流人物”。师:胜在哪里呢?生:生活方面、感情方面。师:你得说具体了。生活方面怎么样?感情方面怎么样?生:我认为他(“风流人物”)在感情方面更得志一些。师:也就是说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吗?生:是的。师: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因为“风流人物”对女性的心思懂得的更细腻一些。而“英雄人物”呢,“冲啊”,“杀啊”,跟“风流”比,他的心思是粗糙的。大家可以问女孩子,她是愿意嫁给张飞呢,还是?(全场欢笑)师:好,换一个,嫁给关公,还是嫁给周瑜这样的人?生:周瑜。师:他文武双全,不是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很细腻,很有智慧,儒雅,更能赢得女孩子的芳心。周瑜他既懂得打仗,同时又懂得爱情,咱用一个成语来说,叫什么?生:柔情似水。师:柔情似水只有一个方面。刚才是文武,智勇,这里怎么就一个方面了?生:刚柔并济。(掌声)师:给她点掌声。再咀嚼这个词语(“风流”),它能不能换成“英雄”啊?生:不能。师:“英雄”和“风流”的区别,用三个成语来说。第一个是?生:智勇双全。师:第二个是?生:文韬武略。师:第三个是?生:刚柔并济。师:周瑜属于“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生:“风流人物”。5师:苏轼要做“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生:“风流人物”。师:好了,接着还是咀嚼词语,杨慎的《临江仙》写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是高一重呢还是低一重呢?生:低一重。师:低一重,他的比不过苏轼,他理解的比较单薄了。苏轼是比较宏阔的,比较丰富的,比较深厚的。好了,我们再看“周郎”,这很容易解决了。这里用个“周瑜”行不行呢?“三国周瑜赤壁”,可以吗?要说出具体的理由,不能说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苏轼就是这么写的。生:如果说这里换成“周瑜”的话,就给人感觉很生硬,而“周郎”(停顿)师:这个不行,“很生硬”不具体。咱再请一位同学来说。生:不能换成“周瑜”,因为“郎”是一个官名,是军中的职位。还有“周郎”可以陈述周瑜的年轻。师:哎,“郎”是“儿郎”的意思。显示他年龄长还是年龄轻呀?生:年龄轻,年轻有为。师:年轻有为,年轻潇洒。同学们,听明白了吧?回答的时候不是凭感觉,不是说“我感觉”、“很生硬”,要说出具体的道理。好,一个是官,一个是年轻。“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唱),这个“郎”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啊?生:年龄小。师:对,是年轻,年龄小。还有,我们想一下,此时此刻,他(周瑜)似乎是刚刚结婚。那叫什么?生:新郎。师:哎,新郎官。“郎”有三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用“周瑜”是不对的,用“周郎”是很正确的。你记住一句话,写对了,写准了,写实了,那不一定是文学的。我们写得俏皮一点,拐一个弯,换一个词。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两个意思。(这里)“郎”有三个意思,新郎,官名,年轻,这就很好了。“乱石穿空”,想一想这里,苏轼为什么强调乱石?考虑一下,咱们高中生要说出道理。一般呢,我们很避讳这个词,我们说参差,斑驳。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乱?生:我觉得“乱”字可以写出山的样子,山石的陡峭。师:也就是,山是整齐点好看还是乱一点好看?生:乱一点好看。师:参差的,乱一点好看,高高低低的。很有道理。生:我认为“乱石”“惊涛”都是写环境的恶劣,它反面的衬托周瑜的器宇不凡。师:乱,一片乱局。动乱的年代,动乱的历史,有人运筹帷幄,把乱局平定了,统一了,和平了,建功立业了。不错,给点鼓励。(掌声)周瑜在这个乱局里,平定这个战乱。还有没有其他意思?生:我认为他在这里用乱跟他的心境有关。师:谁的心境?生:苏轼的心境。因为苏轼处于这一时期时,非常的不得志,因此他内心非常的乱,所以他用乱。6师:嗯,苏轼说自己呢,心里千头万绪,个人局面乱,三次被贬。他(周瑜)在乱世,我(苏轼)在乱局。这个考虑很有意思。还有吗?生:我认为“乱”应该是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这样更能突出周瑜的风流。师:嗯,这个我们已经说了,这个重复了。你们看,周瑜指挥的是一场战争,战争是什么的?生:乱的。师:战争是乱的,从战争的角度去想。苏轼写的这个“乱石”是战场,战场上是没有秩序的,杂乱无章的。为什么用“乱”呢?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山石本来的样子,第二个是历史的动乱局面,第三个是作者心绪乱,第四个是战争、战场乱。大家再来看这个“惊涛”,“惊”字,(黑板上书写“惊”的繁体字“驚”)大家看这个“惊”和什么有关呢?生:马。师:具体的解释“惊涛”呢,就是像惊马一样的涛水。这里的“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