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教案设计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预设:《春晓》《咏柳》。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2.了解作者。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指名读,男女生读。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1.学习《绝句》。(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学生填空。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预设:燕子、鸳鸯。(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预设:在沙滩上睡觉。(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4)谁读懂了第一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融:左下内部不是“羊”。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短:右边是“豆”,不是“委”。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第二课时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1.掌握生字。(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3)指名读,汇报生字。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减:“减法”的“减”。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4)指导写字。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3.读古诗,提出疑问。(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3)作者的心情怎样?4.学生交流汇报。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学生练读。(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指导学生读这句诗。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8.欣赏江南景色。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2.比较异同: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4.布置作业。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以生为本”,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受到熏陶,培养语感。2燕子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教学中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1.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来到我们身边,它正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好消息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2.出示燕子图片,你能描绘一下它的外形吗?学生交流。3.我们来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燕子》。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耳中听着熟悉的歌曲,眼中看着燕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2.检查自学效果:课件出示燕子图片,瞧,小燕子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