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权法》英文名称:RealPropertyLaw课程编号:开课学期:2学分/周学时:2/2适用专业:法学专业课程类型:院系通识课程本课程是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属于民法部门法的学科范畴。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总论》选用教材:柳经纬主编:《物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主要参考书:1.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2.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6.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7.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8.陈华彬:《外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9.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0.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11.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12.余能斌主编:《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13.高富平:《物权法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14.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1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日]铃木禄弥:《物权的变动与对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和研究物权法的基本制度与理论,并紧密结合司法实践深入学习和探讨。通过物权法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物权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我国物权法的基本精神和它的具体规范内容,为学习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本课程对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特别是合同法、担保法、侵权法等具有指导和打基础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处理物权纠纷的能力。本课程以我国《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担保法》等现行物权法律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有关司法解释,反映物权立法和运用物权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使之符合本科物权法学的教学需要。系统讲授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物权立法的主要内容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物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并运用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相邻关系、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邻地利用权)、典权、居住权、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各项具体物权制度的理论和法律的基本规定,提高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民商法系列课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1、了解常见、主要物权构成,了解国际、国内法律对物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新的物权的发展趋势2、理解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理解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之间的联系、区别3、掌握并运用所有权、建筑为区分所有权、共有、相邻关系、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各项具体物权制度的理论和法律的基本规定,提高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民商法系列课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分析、解决案件的能力。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考核方式为考试。学生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教师简介:第一章物权法概述4学时)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节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什么是物权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知晓物权法的价值取向。掌握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物权法定原则、公示公信原则、一物一权原则的内涵。重点、难点:物权法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物权的社会化趋势,物权法定主义的含义是重点;物权法定原则的修正,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难点。知识结构:1、物权法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2、物权的社会化、价值化、国际化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由于本章是物权法与物权理论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物权法调整的是财产归属和利用的法律关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答疑、提问为辅。教学过程和内容:讲授、答疑、提问思考题:1、什么是物权法?2、物权法的发展趋势是什么?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涵是什么?参考文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二、三章。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一章。3、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4、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5、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第二章物权的一般原理(4学时)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物权的分类第三节物权的客体第四节物权的效力教学目的和要求:明了物权的概念和物权特征的内涵。明了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重点掌握物的一些重要分类。理解物权的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以及何为物权请求权,能够举一两个例子进行简单的说明。重点难点:物权的特征,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以及区分的作用是重点;物权的效力和物权请求权是难点。知识结构:1、物权的客体为物2、什么是物?外延与内涵3、动产与不动产区分实益4、原物、孳息等特殊的物的分类5、物权相比债权具有的特性6、物权的几种效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让学生来将之归类。教学方法:先预习,讲授重点难点,举例加强理解,兼提问答疑。教学过程与内容:讲授物的定义,动产不动产区分的价值,物权的效力,提问设计的题目。思考题:1、为什么要区发不动产与动产,在物权法上如此划分有哪些作用?2、如何区分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举例加以说明。3、物权与债权不同的特征有哪些?4、举例说明物权的追及效力?参考文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一章。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二章。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章。4、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章。5、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五章。第三章物权变动(4学时)第一节物权变动概述第二节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第三节基于法律行为以外原因的物权变动第四节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物权发生、变更、消灭的方式,掌握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以及物权行为理论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原因的物权变动,着重理解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特别是不动产物权的登记制度。重点难点:物权行为理论(包括物权无因性理论)是难点。知识结构:1、何为物权变动2、公示与公信原则3、物权行为理论的观点(赞成一方,反对一方)4、物权变动与消灭的原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训:在学习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过程中,可以举动产、不动产两个例子进行说明,物权行为理论也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进行说明。教学方法:两堂课讲授理论为主,穿插例子进行讲解,后两节课组织一次案例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组织本学期第一次案例教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形成自己的意见,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思考题:1、何为物权的无因性理论?我国民法应否采取这一理论?2、公示、公信原则基本内容是什么?3、物权消灭的原因有哪些?参考文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二编。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四章。3、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几篇物权行为理论的相关论文,是中国较为深刻地论述物权行为理论的佳作。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二章。第四章所有权概述(2学时)第一节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所有权的内容第三节所有权的取得第四节所有权的行使与限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物权法中所有权的内容,把握所有权的基础理论,初步能知晓取得时效的价值。重点难点:所有权的性质、内容的理解。知识结构:1、所有权的完全性、自物权性、独占的排他性、弹力性、永久性。2、所有权的本质的学说与理论3、各种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们举例说明所有权的几大权能及其性质,讨论取得时效制度的适用条件。教学方法:讲授所有权的基本理论,并提问所有权的几项权能。教学过程与内容:举例说明难点问题,提问、讨论穿插课堂同时进行。思考题:1、什么是所有权?2、所有权四大基本权能是什么?3、所有权的本质是什么?4、所有权限制的理由是什么?5、动产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参考书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七章。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五章。3、孟勤国:《物权结构二元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4、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二章。第五章不动产所有权(2学时)第一节土地所有权第二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三节不动产相邻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知晓不动产所有权的基本类型,就土地、房屋等主要不动产的法律规定有一个详细的认知。重点难点: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知识结构:1、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内容3、不动产相邻关系的法律处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动产所有权是物权理论中关键的一环,可以提供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讨论,然后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们掌握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内容:基本理论的解读,案例分析有关土地、房屋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们讨论,充分领略土地、房屋这些不动产的法律规定的复杂性。思考题:1、简要说明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2、何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其本质属性是什么?3、不动产相邻关系应当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参考文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九章。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六章。3、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4、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有几篇相关论文颇具代表性。5、《德国民法典》,第三编第三章。第六章共有(2学时)第一节共有概述第二节按份共有第三节共同共有第四节准共有第五节共有财产的分割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物权法中的共有概念,分清楚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这两种不同的共有状况的法律处理方法。重点难点:共有这一物权概念的理解,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知识结构:1、共有的概念与特征2、共同共有的特征与法律处理3、按份共有的特征与法律处理4、准占有的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两个分别涉及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区别,并进行简单的法律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背诵教学内容与过程:用一节课讲授涉及共有的基本观念,然后用两个案例来启发学生们对共有这一概念的理解。思考题:1、共有的特征与概念是什么?2、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是什么?3、什么是准共有?参考文献:1、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十一章。2、李建华、王崇敏主编:《物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