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及对中国之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及对中国之启示作者:刘燕霄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1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金融的自由化改革是其中紧要的一环。在深入研究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经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金融改革成功的路径。本文从金融自由化理论出发,回顾和分析了以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发,认为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应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国内金融自由化必须在金融约束之后,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首先发起,并带动拉美和东亚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纷纷放松对金融部门的控制,实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改革。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发生巨大变化,利率、汇率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加剧,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与加速,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冲击力明显加强,世界呈现出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骄人成就并为世人瞩目,但金融改革的滞后也饱受指责。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从1992年正式开始。1994年成功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有关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在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方面,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建立了一批股份制银行,打破了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本文从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诠释出发,探讨了以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经验教训。并总结了中国金融改革应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一、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诠释早期金融理论家认为,金融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主要作用是动员国内私人储蓄,并将其有效地配置为生产性投资。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龙源期刊网货币比率低,缺乏独立性,金融机构缺乏组织严密性,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对经济增长起不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不被看成是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力量,使用金融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不如财政政策有效。对此,1973年肖和麦金农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货币和资本》,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麦金农在阐述了金融抑制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之后,指出金融自由化涵义、测量指标和最终目的。他认为,一国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刺激和影响的关系,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落后,其金融部门受到严重抑制,而且普遍存在着利率、汇率的人为控制、金融业垄断、信贷与外汇的硬性配给、特权待遇等金融抑制现象,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必须摈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放开被压制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放开利率结构,就会使金融体系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投资和提高效益,从而可以使货币金融体系在提高资本形成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作用。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自由化”就是通过改革金融制度,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过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使汇率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充分动员金融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目的。麦金农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吸引了一大批跟随者,Kapur(1976)、Dalbis(1977)、Fry(1978;1980a;1980b)和Mathieson(1980)等人基于麦金农—肖框架,相继提出了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扩展了麦金农—肖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重点是推行国内的利率自由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壮大以及国际经贸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按照世界银行和IMF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的私有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等。二、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因循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思路,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这里主要探讨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一)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进行了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拉美有过两次引人注目的金融自由化:第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后逐渐趋于停顿;第二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达到高潮。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首先是在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锥体国家进行的①。南锥龙源期刊网体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1)实行利率市场化;(2)取消定向贷款;(3)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在实施中,上述措施的积极成效和消极影响都非常突出:第一,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储蓄和信贷迅速增加;第二,资本流入量(包括外债)增长幅度很大;第三,利率快速上升,如在1975至1981年期间,智利的实际利率高达41%;第四,资产价格欠稳定;第五,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在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于其他拉美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1.5%,其他拉美国家则为3.4%。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们在拉美地区GNP中所占的比重从1/3下降到不足1/4。拉美的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20世纪90年代初。与第一次金融自由化相比,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不再限于少数,而是几乎遍布整个拉美大陆,只有海地、巴拿马和苏里南3国基本上很少或没有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第二,除南锥体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的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定向贷款和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等措施以外,第二次金融自由化还采取了对国有银行实施私有化、积极引进外国银行的参与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措施。拉美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抑制”。此外,它还使拉美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增强了金融机构为投资项目融资的能力。但是,金融自由化在推动“金融深化”过程中也加重了银行部门的脆弱性。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在评价拉美金融自由化时指出:金融自由化目的就是要结束“金融抑制”,因此,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内利率自然就会上升。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金融自由化为银行部门带来了问题。在改革以前,由于政府对利率和信贷配置施加影响,本国的银行常常难以对长期信贷风险作出评估。当大量外资的流入导致信贷的供给增加时,银行的风险也随之扩大。如果这些国家借的是外国货币,那么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资本流向的逆转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使债务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也表明,金融自由化与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世界银行的《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也认为,金融自由化后的这一时期与爆发银行危机的可能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自由化损害了特许权价值,而且自由化没有伴随着适度的谨慎监督。80年代以来,拉美的确发生了多次银行危机。拉美银行危机的根源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拉美国家遇到的大多数银行危机而言,政府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后对银行部门放松监管无疑是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拉美国家不同的是,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要平缓得多,除了个别国家,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主要采取渐进式的自由化战略。相对于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改革起步较晚,成效较为显著,曾被誉为一个成功的范例,但终因一些国家改革进程过快和政策失误而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中。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五国的金融发展与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60年代政府主导型金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金融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金融改革。尽管东南亚五国金融自由化的具体措施略有不同,但各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均以放宽政府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加速金融国际化为特征。龙源期刊网从金融自由化的内容来看,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制度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1)逐步放松了对利率的控制;(2)为加强金融领域的竞争,取消了一些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3)减少了政府对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干预,在日常经营和资产管理方面给了这些机构更多自主权;(4)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分业经营方式,使金融机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5)放松了对外汇交易的限制;(6)使资本跨国流动更加自由。经过金融自由化改革,东南亚五国的货币化程度、金融资产相关率均达到相当水平,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经历金融改革之后,东南亚五国的货币化过程加速发展,广义货币(M2)增长率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2)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各国金融资产的规模迅速扩大,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总额/GDP)的快速上升,反映了金融部门资产规模的扩大快于国内经济增长。东南亚五国的银行资产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有些已接近或超过香港和韩国,甚至与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当。(3)各国储蓄率和投资率普遍大幅提高。进入90年代,除菲律宾外的其他四个国家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0%~40%的高水平,因而国内呈现旺盛的投资需求。(4)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中央银行放弃了一些直接干预和参与金融领域的活动,注重推行市场导向的货币金融政策。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资产的增长及其在整个金融体系总资产的比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国家中央银行资产的增长大大低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从而使中央银行的资产比重趋于下降。商业银行是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的主体,随着各国普遍放宽对商业银行利率、信贷规模以及经营范围的限制,使商业银行得到较快发展。近10多年来,东南亚国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较快的发展。(5)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等金融市场有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进展十分迅速,也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各国经济逐渐步入转型期,一些国家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不相适应,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金融改革政策失误,终于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从东南亚金融自由化改革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它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改革敲响了警钟。三、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济和教训龙源期刊网金融自由化的条件直接影响金融自由化的顺序、速度及金融自由化的效应。我们将一国推行金融自由化时的总体经济金融环境称为金融自由化的初始条件,金融自由化的初始条件包括实施自由化时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及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时机。在任何一个国家,稳定而健全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完善而高效的微观经济运行基础都是实施金融自由化所不能缺少的初始条件,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决定着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时机;而微观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金融自由化的速度会产生较大的制约。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也指出了金融自由化需要严格的条件,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的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确存在着不确定性(麦金农,1993)。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金融自由化缺乏足够的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