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愚仁老师话聊《金刚经》问:从80年后,有很多的祖师大德们出来讲经说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明白人也越来越多。我学佛也十多年了,有很多问题现在还是没有搞明白,就说金刚经吧,我看了几个大德的讲解,也没搞清金刚经所说的内容,能不能讲解一下金刚经。老师:让我坐下来讲解金刚经,实在对不起,我一句都讲不出来,让你们失望了。大德们讲经,他们读诵了几十遍上百遍,方可讲解佛经。金刚经我读诵不过三五遍,没有资格讲解,我对金刚经某些章句也不懂。我们可以互相探讨一下,共同提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每部经都是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为止,每部经都是一样的内容,佛祖想说明一下什么问题?老师:其它地方不很重要,从“尔时世尊食时”到“还至本处”这一段是说,饿了就乞食,得食之后回到来的地方。其行为平常、淡泊、这就是心的用。得食之后“还至本处”的意思是让心回到不动的状态。想说明人人都有一个平常、淡泊和如如不动的心,这个不动的心就是本处。知道本处就是自心,这部经也就读完了,这是第一分的主要内容。问:第二部分,善现启请,长老须菩提问世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难道须菩提就不知吗?老师:怎样住,住在那里,怎样降伏自己那个从不停息的心,须菩提当然知道。他是为了在现场的人和未来众生问的。须菩提是佛的弟子,他代表一部分人。须是须要,菩提是觉悟,他代表的是须要觉悟的人。问:第三分讲应如是降伏其心,怎么降伏其心我没看懂?老师:在这一小段里,佛祖两次告诉你怎样降伏其心。1、卵、胎、湿、化、一切众生之类,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非无想,皆令灭度,而实无众生灭度,一切众生都灭度了,包括你在内,你会是一个什么状态。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问:那就什么都没有啦,自己也不存在了。老师:那不就是正宗的大乘法吗!让自己处在无念状态一念不生,就这样降伏其心。问:第四部分是“妙行无住”这一段的重点在哪里?老师:这一段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布施,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为重点。为什么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为重点呢?你可以想一下,应无所住是个什么状态,在无所住的状态下讲法,只能讲无所住,应无所住是行,被称为“妙行”,无所住就是个“境界”。第二点是不可思量。当世尊问:“东方虚空可思量不”?所有的人都和须菩提一样没有去认真的思量一下,就滑过去了。二次又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只要你认真的思量一下,就会产生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的“境界”。这个境界无我相、无人相也无众生相,什么相都没有,只有一个无相的境界。问:第五分是“如理实相”分,是不是还是说的无相?老师:是的,他是金刚经的核心。世尊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那么什么是如来?我认为“如是本来”的简称就是如来。他就是自己的本性、空性、自性,性无形相,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不可以相见,所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问:即然这一段是金刚经的核心,能把这个核心说一下吗?老师:这一段的最后四句就是:第一句“凡所有相”其意是,你心中当下的所有印象。第二句“皆是虚妄”是说全部都是虚妄的。第三句“见相非相”,若能见到的一切相,没有当下任何的印象,也就是说过后不留痕。第四句“即见如来”,就是没有任何印象,不留任何痕迹的状态就是自己的本来。佛祖直接说给你,没有任何印象,没有任何的想法,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的状态就是如来。如果真的明白啦,换个角度自问一下,能不能想法离开自己思维与思维之间那空性,那空性就是本来。如果答案是不可能的话,那么哪一个不是如来,哪一个不是佛呢。问:正信希有分中“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中的“言说章句”是哪些章句?还是说的全文?老师:如果指全文的话,就不会说章句这个名词了。说章句的话,是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问:你是说如果实信,没有任何虚妄的心态,就是见到如来,或者说那就是自己的本来。老师:是的。问:“若见诸相非相”和“见相非相”是一样的吗?老师:我认为是一样的,这样可成四句偈,很容易读懂。问:心中有相,心才能取相,取相就著相,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著相,这个容易理解。“知我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是不是说知道佛要表达的意思啦,就应舍掉这个法,其它非法更要捨掉。老师:是的,必须知道佛要表达的意思。问:知道,就是没有任何虚妄的心态。老师:阿弥陀佛!问:第七分中,开始就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难道金刚经的无上佛理,不是觉悟吗,这部经不是佛说的吗?老师:请问如来是什么意思?问:如是来,如是去老师:如来者,如是本来,本来无去也无来。如来如有无上正等正觉的话,就不是如来。如是本来不是法,本来就应这样,世尊所说一切法皆是方便说。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什么意思?老师:我自己的理解应是无为的程度。所谓的差别,就是心的清静程度。不管干什么做什么,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与念与念之间的那个本来成为一体,也没有什么“成为”。问:第八分中有三句话读不懂,第一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不知是啥意思?老师:这句话前面是说“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七宝是物,布施是行为。物是物相,是相,布施是有为,是给予,用有为的送给你的东西(相),就是福德,所得也是福德。性是不动意,这里说的是心性,心不动即是心灭,在心不动的情况下“给予”就是福德性,因为性无行为、性无形相。问:第二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请问那四句?老师:我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更为确切。理由是如来就是法身,或是自性、空性。见法身胜过一切福德。问:还有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何意?老师:“佛”翻成中国语就是“觉、觉悟、觉者”。觉无形、觉无相、觉是空性。空性是常,空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佛法,有法就有灭,是无常,生灭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问:一相无相分中,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一果到四果的排序,能理解,但是每个名称后都有一句话,“能作是念我得***果不”这是什么意思?老师:比如“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意思是说:清静到须陀洹这样的程度的人能这样想吗?我有没有作到象须陀洹那样清静,其它三果也应这样如是。问:什么是“入流而无所入”,什么是“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什么是“不来而实无不来”,什么是阿罗汉道?老师:这些是以清静心而说。清静心没有入与不入,清静心就是清静心,它没有往也没有来,清静心本来清静,没有来与不来。阿罗汉道是空性,空性本来具足,也没有个得与失。本来空寂,如果着在人我是非上,清静心变成人我是非,本来具足的空性生起了个人我是非。问:什么是无诤三昧?老师:在阿罗汉的心里,对错、善恶、好坏是世间用来制约世人的欲望的。没有欲望了,也就无须去诤辩,无诤的清静心就是无诤三昧。问:乐阿兰那行是什么意思?老师:喜欢在寂静处修行。问:庄严净土分中,开始“佛告须菩提......於法实无所得”这一段是何意?老师:如来是如是本来,燃灯佛是方向,佛所的“所”是确立。这一段的意思是:确立了如是本来这一实相,所有的一切法都成了虚妄,无一法可得。问:从“菩萨庄严佛土不......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何意?老师:无一法可得,有一法在即是头上按头,无法之法才是最上乘法,此法庄严到不可立一法,只要立一法都是多余。问:“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怎么讲?老师:心上不生一法,心无一法可生是个什么状态,不是清静心吗?应这样生无生之心。问:既然生无生之心,为什么后面还是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师:不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无所住”是个什么状态?无所住了还有什么?应是什么都没有。“而生其心”就是生什么都没有的心。问:“比如有人......是名大身”这一段又是何意?老师:“身如须弥山王”的身,理解成心,因为身心是不分的。一个生无生之心,生起一切都不住的心,什么都不住了,空空荡荡,这个心(身)有多大,所以才说是名大心(身)”问:第十一分,无为福胜是什么意思?老师:不带任何欲望,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一点执取的行为就是无为。无为布施胜过一切有为,即是福胜。问:以恒河沙数之恒河的总沙数的七宝以用布施,请问布施给谁,如果放在地球上,地球的体积也要增大几倍。老师:一粒沙子代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如果说甚大的话,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当然有个状态感觉也是多余。问:受持此经及四句偈,胜前福德。这是第二次出现四句偈,是不是还是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老师:是的,你的心里没有任何印象了,那个没有印象的“状态”就是如来,如是本来。问:在这一分里又把四句偈提出来了。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为什么就是那么的重要呢?老师:可以用你的意识想一想,当你的心里明明白白的知道,你心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感知,处在这种状态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只要你真的空了,你就会全面接收,全面接收是一个什么“感觉”,你会觉得整个宇宙是你,你是大自然,你是一切的“感觉”,如能放下这些,你会感觉你什么都不是,你是个“没有”,这就是最上第一稀有之法。问:如法受持分中,“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一段怎么理解?老师:翻到中国语言,般若是智慧,波罗密是到彼岸。这一段是说,觉知到清清静静的空性就是彼岸,因为我们都在乱哄哄的有里,回到清静的空里。但并不是智慧彼岸,因为他是我们空性中本有的,非修非证,本来就是,给他个名字叫智慧彼岸而已。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难道这部金刚经不是佛说?老师:在“有”这个角度上,可说八万四千法。知空者智,般若是空,一切法空,心生一切法,法空心也空,心法即空,说上一个字也是多余的,所以须菩提回答佛说,“如来无所说”。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是何意?老师:前面已经说过心法皆空,既然一切皆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空的,何况是微尘。当时须菩提还没有真理解佛说的话,他回答了个“甚多”,才带出后边这段话,“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问:那么三十二相是有,不空。如来是如是本来,是法身,法身无形,法身无相,不可以相得见法身老师:是的是的。问:在这部经里又出现了四句偈,受持,为他人说胜过恒沙数身命布施,为什么?老师:身命是有,布施也是有,两者皆是妄心,有妄心即有相,有相就不能见如来实相,实相即是无相。问:离相寂灭分一开始,“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他为什么要哭?老师:这是你把这一段和上一段分开来理解,他是紧接上一分的。自佛说了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之后,接着又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这时须菩提一下明白了,非微尘,微尘是空;非世界,世界是空,说相非相,三十二相成空,一切都是空。自心清净,一个极为清净的心就是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能不悲泣吗?所以才说了下面一席话,“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说到此又觉实相不妥,又说:“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问:“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什么意思?老师:前面须菩提说:未来五百年后有人信解受持此经,为第一稀有。为什么呢?这个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就是没有,没有就是空,就是非相。所以“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也就是说,离相就是空,空生万有就是智,得到智慧的人就是佛。“如是如是”是佛祖印可须菩提的证量。问:“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我看到这部经也没有惊怖啊?老师:你是在看文字,你用你的意识去试一试,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相,是个什么状态。突然间自己不存在啦,空啦,你怕不怕,有多少人修到这里,被吓了“出来”,不敢承担,那就是“自己”。所以恐惧一来我相重现。问:这么说第一波罗密是个空,忍辱波罗蜜也是个空老师:是的,我是这么认为问:为什么说第一波罗密,第二是什么密?老师:凡是能证悟到空性的法,都是第一波罗蜜,人与人不同所用法也不同,只要能到彼岸,就是第一没有第二。问:“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是什么意思?老师:我们现在哪一个不是被自己的利益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