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售前参考一、行业市场分析有关水泥行业市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市场状况技术状况发展速度行业排名行业竞争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状况从1999年以来,水泥的需求总量基本保持在5.7~12亿吨的规模区域特征明显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持续回升2、技术状况新型干法生产线情况我国熟料烧成系统装备与技术指标现状国外大型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的现状九十年代国际上水泥窑以预分解窑烧成技术为主流新型干法窑不断向大型化迈进,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外技术先进的大型生产线和国内较为先进的2000t/d级生产线的综合技术指标比较3、发展速度4、行业排名全国最大的安徽海螺集团年产量达到6000多万吨,这也是全国少数超千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成为水泥市场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是年产量1000多万吨的企业,大概有5家左右,包括华新、山水、天水、冀中等等水泥企业。第三梯队则是几百万吨的企业,数量也不过是几十家,可以在省内称霸。“百万吨以下规模的水泥企业可以说不计其数”。5、行业竞争分析2005年水泥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5亿元,同比下降38.7%。规模以上5149家水泥企业中亏损企业高达1851家,亏损面35.9%,比上年增加8.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8.9亿元,同比增长74%。2005年8月11日,全球建材老大美国拉法基(Lafarge)与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瑞安建业(0983.HK)宣布合并双方在中国的水泥业务。由此,作为外资企业的拉法基瑞安将一举进入国内水泥行业产能三强,紧随海螺水泥及三狮水泥之后。然而拉法基瑞安的野心却决不会止于西南,正如全球建材老大拉法基首席执行官博凯所说:“拉法基瑞安将成为中国数个省市的行业领导者。”有业内人士形象地评价这项并购:“中国水泥行业从此将面临一条真正的狼!”拉法基中国对外交流经理李志刚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公司将整合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三大板块:拉法基将被整合的资产是位于中国四川、重庆及北京的水泥业务,4个工厂共470万吨产能,分别是北京兴发水泥有限公司、北京顺发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四川都江堰拉法基有限公司及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并购一向是拉法基扩张的主要战略。2001年,拉法基通过收购世界第六大水泥生产商蓝圈集团,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商。在中国,拉法基一共拥有四家水泥厂,除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是自建的以外,其余3家都是通过并购所得。而与拉法基风格完全相反的是,瑞安建业对其所并购的水泥企业则一律采取“全盘安置”的手法。事实上,瑞安建业之所以愿意在并购后全盘接受原有企业员工,原因之一在于生产方式使然。据了解,瑞安建业接手的昆明水泥和开远水泥,都是采用已属落后的湿法工艺生产,人员需求量相当大,减员增效的方式根本无法推行。而拉法基则主推新型干法生产线,一个工厂只需要员工200人左右。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有关人士称,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过热的水泥行业实行宏观调控,但高标号的新型干法水泥仅占国内水泥总产量的16%,缺口非常大。瑞安建业要想改变现状,只能尽快的将湿法水泥生产向干法水泥转型。然而,瑞安建业的一位人士坦承,“拉法基在人员和技术上的优势,是瑞安无法比拟的。”在技术上,拉法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拥有联网的全球技术中心,只要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厂出现问题,立即可以获得技术支持。拉法基在1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并非常明显的选择一条绕开与中国水泥大企业直接对阵,而追求实现区域性垄断的发展策略。在发展中,拉法基避开了水泥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华东、华南市场,也就避开了与海螺集团等横刀相向的局面。进入中国后,拉法基首先选择了有奥运概念的北京,试探性的投资了两个小企业。随后,拉法基直捣西南市场,在四川、重庆开始较大规模投资,并且一直试图进军云南市场,虽因为人员安置问题拉法基在云南市场扩张一度受阻,不过拉法基却转向与瑞安建业合并,最终实现了西南地区霸主地位。2004年西南四省水泥的总产能是9250万吨,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营企业将占到整个西南市场18.42%的市场份额。来自水泥协会的一组数据:根据2004年上半年数据计算出来的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如下:水泥行业前4家企业销售收入集中度为11.78%,达到122.5亿元,生产集中度为8.27%,产量是3513.62万吨;水泥行业前10家企业销售收入集中度为15.78%。与世界通行标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水泥行业前4家企业的集中度只有11.78%,比世界通行的低集中度标准还低15.62%,比美国1982年的水泥集中度低19.22%。据分析,目前中国水泥企业有大约7000家,而规模以上的就有5000家,比较分散,发展不健康。接下来中国水泥行业比较激烈的并购时间还将持续5年-10年。而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本身也鼓励集中度,预期是大约在2008年将减少到1500家,然后至500家的局面。水泥行业“十一五”期间的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争取把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现在的40%提高到70%;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5亿吨。水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由现在的5000多家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协会的一位专家指出,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完成“可能要淘汰3000~4000家水泥企业”!6、产业结构在产品结构上,优质新型干法水泥仅占37%,许多立窑水泥按欧洲标准衡量为不合格废料。在技术结构上,工艺落后的立窑产量占总产量的70%,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产量仅占约30%。在规模结构上,全国水泥厂平均规模低于10万吨/年。全国700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占10%的比例。7、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国家产业政策水泥新标准有利于大型企业根据国家经贸委2002年1月14日发布的《水泥企业产品质量对比验证检验管理办法》,出厂水泥(熟料)质量要求达到3个100%,即出厂水泥合格率100%;28天抗压富裕强度100%;袋装水泥20包总量不小于1000Kg,单包净含量不小于49Kg,合格率100%。据广西水泥行业专家介绍,水泥企业要达到国家经贸委这一定标出厂标准,在水泥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用3天时间来进行包括强度富裕值在内的各项检测,之后才能出厂销售。海螺水泥广西遭质疑,两次抽检定为废品厂家不认事件,为维护公司的权益,中美包装公司将到法院进行起诉,除了按司法程序向“海螺”索赔约13万元直接损失外,他们还将向“海螺”水泥索赔因楼面停工给公司带来的间接损失。“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北京奥运会二、水泥行业特点水泥企业十分倚重“营销半径”,地域性特点鲜明,区域垄断是水泥行业的固有特点。受固定资产投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环保措施的影响明显。水泥行业的上游产业(能源,影响水泥的供给)、下游产业(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影响水泥的需求),以及对水泥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都互相影响。同质竞争严重,规模效应显著。资源(煤电石灰石)、设备、知识、技术密集。水泥生产过程为连续生产,属流程型制造。技术与管理成为赢利和重要手段。三、水泥生产的管理特点面向供应链的协同计划体系实时动态精准库存快速市场反应机制四、中国水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与国际国业者差距中国水泥企业信息化现状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待改善。我国水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局域网络和企业网站建设方面均相对缓慢。到目前为止,有26.5%建立了覆盖企业整体的局域网络;有50.2%的企业建立了覆盖主要部门的局域网。一些大型水泥集团如鲁南水泥、巨龙水泥等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及时;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网站,但仅有企业的简介等内容,更新较慢。此外,水泥企业在信息化装备方面相对落后,多数企业的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低于5台。总体上看,水泥企业信息化装备有待改善。2、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应用相对先进。在我国水泥工业中,几乎所有的大、中型水泥厂和大多数机立窑水泥厂都装备了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少数机立窑企业至少也在生料配料上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较高。水泥科研设计单位和水泥设备制造企业普遍应用CAD/CIMS技术,实现设计和制造自动化。水泥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研发自动化的应用辅助了生产管理。3、应用系统建设相对迟缓。多数水泥企业都应用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电子报表等基础管理系统,其中又以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最为普遍。水泥企业在基础性管理系统的应用上目前仅停留在单项系统、单个部门的应用。这些应用较为成熟,但是普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对信息系统的需要。我国水泥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如ERP)尚不成熟,约有24.3%的企业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32.4%正在规划和实施,其他企业尚未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应用还比较缺乏。4、信息化资金投入和人才相对不足。相对其他行业,水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相对较低,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局面。“十五”期间,我国水泥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有大幅增长,资金投入将从“九五”以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为主的时期转向以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软件投入为主的阶段。大多数企业设立了信息化机构和信息化主管,但是我国水泥企业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总的来说,水泥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传统制造业,水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却相对不足。国际水泥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国际水泥企业紧跟信息化的脚步,尤其是大型水泥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先于国内企业。表现在:1、企业网站建设完善。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建立了企业网站,且具有业务范围广和数量大的特点。2、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广泛。世界水泥百强企业,如法国拉法基(LafargeS.A.)集团等均在生产过程中全程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控制系统,如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控制系统(SCADA),制造执行系统(MES)等。3、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且应用比较成熟。国际上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基本上已经建立企业ERP系统,如台湾亚洲水泥集团,1998年应用了SAP的ERP系统,并于2001年又建设了企业信息门户(EIP),为企业中下游客户提供服务。4、信息一体化应用领先。国外建材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到管控一体化结合的过程,在管控一体化应用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建材企业已经实现了管控一体化应用。国际建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1、信息化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经历了生产控制信息化、业务执行电子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后,目前,随着应用需求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建材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响应市场、分析挖掘市场机会、支持管理决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2、信息化应用由企业内部应用向企业间协同商务发展。为了加速对市场的相应,优化整体供应链,国际大型水泥企业信息化应用由企业级应用向支持远程的、异地的、一体化业务处理的应用系统转变,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应。中国水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差距对比国内外水泥企业信息化及其对企业管理与发展带来的效益,可以看出国内外水泥制造业信息化存在较大反差,我国水泥企业信息化应用对业务支持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明显不够。表现在:1、我国水泥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了全面支持,应用过程自动化系统为水泥企业生产控制提供了较全面的支持,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管理系统对水泥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支持还很不够。2、我国水泥企业大多数还未建立起企业生产、销售、库存、采购和财务、人事等一体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在单项系统应用阶段,信息不能集成和共享,企业内部执行效率仍很低,对外部市场的响应速度慢,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3、我国水泥企业还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平台,企业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利于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泥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