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郝云龙摘要: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加之人口众多,受水旱灾害威胁的土地不断利用,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历来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频繁发生的原因概括的说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关键词:水旱灾害、自然因素、人为因素ChinaMoreThanTheCauseAnalysisOfFloodAndDroughtAbstract:Ourcountryspecialgeographyandclimateconditions,decidedthetimeandspacedistributionofrainfallyearsdifferentials,annualluffingisverybig,togetherwithalargepopulation,byfloodanddroughtthreatoflandusecontinuously,frequentfloodsanddrought.Floodanddroughthasalwaysbeenour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tohavethebiggestimpactonnaturaldisasters,itsfrequentreasoninsummary,naturalfactorsandhumanfactors.Keywords:Floodanddrought、Naturalfactor、Anthropicfactor我国是水旱灾害的多发区,水旱灾害每年都对我国造成极大地破坏,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从自然因素方面来讲,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大陆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气候的这种特征是很独特的。我国季风型气候显著,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在80~90°E高空多为高压脊,而沿海高空常为一大槽,脊前、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温暖的海洋上多为低气压所控制。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次冷锋是冬季我国天气的主要控制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降水少和低温、干燥。尤其是寒潮或强冷空气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大风和降温对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E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在欧亚大陆均为蒙古低压所盘踞,它与海洋上的高压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这时除了极地冷空气及其伴随的冷锋仍然可以影响到华北一带外,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东风波等成了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高温、湿润和多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温配合沛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稻的主要产区,我国水稻种植最北可以到黑龙江省的漠河,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华北、华中的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华南的一年三熟,都受惠于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但持续的暴雨或局地强降雨,又常常造成夏季我国大范围或局地严重的洪涝灾害。热带气旋所挟带的狂风暴雨,对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在登陆地点附近(有时可以深入到内陆)常会引起风灾和洪涝灾。夏季风来临是以雨量突然增加为标志的。一般,夏季风雨带5月初出现在南海北部,5月中旬移到华南沿海。然后,缓慢北推,5月下旬停滞在华南。6月初突然北推,6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便是梅雨期的开始。梅雨一般维持到7月上旬。然后,夏季风影响淮河以北地区,7月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入全年雨季最盛期,一直维持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开始,夏季风雨带迅速南撤,全国(除东南沿海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地区外)雨量迅速减少。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停滞在江淮中东部一带、形成相对的多雨带。华西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多出现连绵秋雨,也为一相对的多雨区。9、10月份华北和华中地区多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中旬雨带退到华南。我国各地的雨季开始和撤退时间正常与否,大都直接与夏季风的进退时间密切相关。夏季风的来临和撤退与维持时间等年际间的差异,决定着我国年际间不同的夏季降水状况和旱涝地区的分布。统计表明,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较短,出现严重的伏旱;反之,长江中下游雨带停滞,雨量过多,发生洪涝,而北方出现旱象,如1999年。因此,季风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冬、夏季风的异常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据1950~1999年统计,我国每年干旱、风雹、低温霜冻等灾害的受灾面积平均约为3800多万公顷。从人为因素方面来讲,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局部地方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河床抬高,河道变窄,水库库容减少,大大加剧了洪水的破坏作用。1、“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的旧习时有发生。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洪旱灾害较为频发地区。其根由乃因山多田少,山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的旧习。一句话,吃、穿、居、用一切全靠砍伐木材,换钱养家,此旧习一直持续数千年,致使我国一些森林遭受一次次地破坏。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虽十分重视林业,曾多次三令五申,严禁毁林种粮,伐薪烧炭,但破坏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办钢铁、大办食堂。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盗伐,致使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地表疏松,基岩裸露,一旦遭遇大雨袭击,便很快形成山洪暴发,大量泥沙挟持而下,给下游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2、一些地方大面积开山种粮。在短缺经济时代,为解决吃饭问题,尤其是一些人多地少贫乡僻壤的农民,只有依靠开山种粮来弥补,从而出现“开山开到尖,种粮种到天”的现象。这种开山种粮大多是无水土保持措施的顺坡耕作。据专家分析测算,顺坡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要比梯级横坡耕作高出44.6%—79.9%。3、违背自然规律的营林方式。70年代以前,传统的林业生产方法大多采用皆伐全垦方式,每造新林,必须把山场原有林木砍伐殆尽,然后纵火烧山,再将表土植被翻挖一遍,这种作业方式,致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又由于新造林林种结构严重失衡,阔叶林和混交林越来越少,这使得森林本身所特有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严重弱化。4、盲目开采矿产资源。为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农民大量开采石灰石、石煤和硫铁矿等,不少山场被挖得千疮百孔,导致表土和植被严重破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树木枯萎、寸草不生的惨剧。5、一些开发性生产建设项目疏于生态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善交通、兴修水利和城镇建设,农民建房的力度不断加大,凿山开路、开山取石、乱倒废渣的点面不断增多和扩展,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负面影响显著上升。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1026007251郝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