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醉翁亭记知识积累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3)伛偻..提携驼背(4)山肴野蔌.菜蔬(5)杂然而前陈.者摆放,陈列(6)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7)觥.筹交错酒杯(8)树林阴翳.遮盖2.一词多义辨析(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2)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3)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4)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5)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朝而往,暮而归归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6)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7)而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3.词类活用分析(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4)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用作动词,唱歌(5)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面前4.古今异义区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主意,心意(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3)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管乐器今义:丝线;竹子5.特殊句式认知(1)倒装句式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即“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即“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2)判断句式①“环滁皆山也”中的“……也”表判断。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者,……也”表判断。(3)省略句式“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6.常用成语积累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1.关键语句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重点难点分析(1)文章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点拨: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2)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点拨: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山间之四时也”。3.文章主旨概括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明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寄情山水以排遣贬谪后抑郁心情的情感,表现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