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第六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2012、5、28第六章231第六章可燃固体的燃烧可燃固体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有很多火灾爆炸事故是因为可燃固体燃烧引起的。因此,可燃固体的燃烧是消防燃烧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节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一)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二)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三)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份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四)熏烟燃烧(阴燃)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份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五)动力燃烧(爆炸)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份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其中,轰燃是指可招固体由于受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的赛璐路、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燃现象。第六章23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燃烧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固体燃烧特性比较复杂,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主要包括:(一)熔点、闪点和燃点固体熔点是固体变为液体的初始温度;某些低熔点可燃固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其闪点,固体燃点是指对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遇明火发生持续燃烧时固体的最低温度。熔点、闪点和燃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地,熔点越低的可燃固体,闪点和燃点也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二)热分解温度固体热分解温度指可燃固体受热发生分解的初始温度,它是评定受热能分解的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之一。基本规律是,可燃固体的热分解温度越低,燃点也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表6—1列出了几种可燃固体的热分解温度与燃点的关系。(三)自燃点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能自动燃烧的最低温度,就是其自燃点。自燃点越低的固体,越容易燃烧,因而火灾危险性越大。表6—2列出了常见高分子物质的自燃点。第六章233(四)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指单位体积固体的表面积。相同的可燃固体,比表面积越大,火灾危险性越大。就可燃粉尘而言,比表面积大小对爆炸下限、最小引爆能、最大爆炸压力等参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粉尘的比表面积增大,其爆炸下限降低,最小引爆能变小,而最大爆炸压力增大。(五)氧指数所谓氧指数,是在规定条件下,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混合气体中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氧指数是评价各种物质相对燃烧性能的一种表示方法,也是评价可燃固体(尤其是高聚物)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氧指数越小的高聚物,燃烧时对氧气的需求量越小,或者说燃烧时受氧气浓度的影响越小,因而火灾危险性越大。一般认为氧指数小于22的属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的属难燃材料;而氧指数大于27的属高难燃材料。材料经阻燃处理后,其氧指数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6—3列出了某些常见高聚物的氧指数。除了上述参数外,对于可燃粉尘和炸药,还有其他重要的评定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参数,如粉尘的爆炸浓度下限、炸药的感度等。第二节固体着火燃烧理论在实际火灾中,最为常见的可燃固体是受热时能释放出可燃气体的固体,本节主要讨论这类固体的着火燃烧问题。一、固体引燃条件和引燃时间受热时能释放出可燃气的固体能否被引燃,取决于其释放出的可燃气能否保持一定浓度,这也可以用热平衡方程进行判断,即第六章234SQQGLHlEcrVC)(式中是固体在然点时的燃烧热(△HC)传递到其表面的份数;LV是固体释放可燃气所需的热量;Gcr是固体释放的可燃气在燃点时的临界质量流量;EQ和lQ分别是单位固体表面上火源的加热速率和热损失速率;S是单位固体表面上净获热速率。EQ可通过计算确定,△HC和LV可在有关文献中查得,对于一定厚度的无限大固体,lQ可用下式估算:tTTKTQSil04(6—2)式中,ε是固体的辐射率;σ是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iT、ST和0T分别是固体的燃点、燃点时的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K和分别是固体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t是固体受火源加热的时间。Gcr与有如下关系:)30001(CcrHchG(6—3)式中,h是火焰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c是空气的热容。如果由实验测出Gcr,根据式(6—3)就可估算。表6—4列出了一些高聚物的Gcr和值。在式(6—1)中,如果S0,固体不能被引燃或只能发生闪燃;如果S0,固体表面接受的热量除了能维持持续燃烧,还有多余部分。这部分热量可以使可燃气的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固体持续燃烧创造更好的条件;S=0是固体能否被引燃的临界条件。例6—l用一温度为1300℃的火焰紧靠表面照射的一厚度为第六章23550mm的有机玻璃板,如果表面温度达到燃点(约需6s)后立即移走火焰,判断该玻璃板能否被引燃。解据有关资料查得sm27101.1,)(19.0KmWK,gmkJHC2.26,gkJLV62.1,)(2.32smgGcr,27.0;由给定条件得)(543273270KTTiS,t=6s。假定)(293273200KT,8.0,由公式(6—2)得6101.129354319.0)543(1067.58.0748lQ)(4.62)(1024.6224mWkmW由于表面温度达到燃点后立即移走火焰,所以0EQ。由公式(6—1)得4.622.3)62.12.2627.0(S)(93.442mWk因为S0,所以有机玻璃板不能被引燃。如果对聚氨酯泡沫(其表面在0.2s左右就达到燃点温度)进行类似计算,结果S=18.4(kW/m2)0。因此聚氨酯泡沫容易被引燃且燃烧强烈。在火源的持续作用下,可燃固体被引燃的时间长短与可燃物种类、形状尺寸、火源强度、加热方式等因素有关。在此利用“集总热容分析法”对Bi数较小的窗帘、幕布之类的薄物体的引燃时间进行估算。假设一薄物体的厚度、密度、热容和它与周围环境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c和h;薄物体的燃点和环境温度(或物体初温)分别为iT和0T。当薄物体两边同时受温度为T的热气流加热时,在时间间隔dt内,能量平衡方程可写成:dTcAdtTThA)()(2式中,A是薄物体受热面积;T是薄物体在时刻t的温度;dT是薄物体经dt后的温度变化。上式可变为:TTdThcdt2(6—4)把上式从0T到iT进行积分得引燃时间it为:第六章236)ln(20iiTTTThct(6—5)同理可得,如果物体单面受热,另一面绝热,引燃时间为)ln(0iiTTTThct(6—6)如果物体单面受热,另一面不绝热,则有)2ln(200iiTTTTThct(6—7)当物体一面受热通量为rQ的辐射加热,另一面绝热时,假设物体吸收率为a,在时间间隔dt内,能量平衡方程可写成cdTAdtTTAhdtQaAr)()(0或者dTTThQacdtr)(0(6—8)对该式从0T到iT积分得引燃时间为])(ln[0TThQaQahctirri(6—9)如果一面受辐射热,另一面不绝热,则有])(2ln[20TThQaQahctirri(6—10)物体两面同时受辐射加热的情况不多见。例6—2一块厚度为0.8mm的幕布,密度、热容和它与周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0.3g\cm3、1.2kJ/(kg˖K)和15W/m2,初始温度为20℃,燃点为260℃。当幕布垂直悬挂在300℃的热空气中后,求幕布的引燃时间。解已知=8×10-4m,=300kg/m3,c=1.2×103J/(kg˖K),h=15W/m2,T=573K,0T=293K,iT=533K。利用式(6—5),得所要求的引燃时间为:)533573293573ln(152102.130010834it第六章237)(19s如果该幕布一面受热通量为29kW/m2的辐射加热。两边热损失,幕布的吸收率为0.8,则由式(6—10)可得引燃时间为)533573293573ln(152102.130010834it])293533(15210208.010208.0ln[33)(6s二、固体火焰传播理论可燃固体一旦被引燃,火焰就会在其表面或浅层传播。在火场上,火焰传播速度和可燃物面积大小决定了火势发展的快慢。因此,固体的火焰传播特性是火灾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固体火焰传播的理论中,用“燃烧起始表面”的概念统一所有类型的灭焰传播或火灾蔓延(包括预混火焰传播、阴燃传播、分散燃料床火焰传播、森林火灾蔓延等)。“燃烧起始表面”是指固体火焰传播时正在燃烧的火焰和未燃物质之间的界面,穿过这个界向的传热速率决定了火焰传播或火灾蔓延的速度。根据能量守恒方程。“火焰传播的基本方程”为QhV(6—11)由此得hQV(6—12)式中,V是火馅传播速度;Q是穿过界面的传热速率;是固体的密度;△h是单位质量的固体从初温T0上升到燃点iT时的焓变。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可燃固体从引燃到稳定燃烧(包括火焰传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一般地,引火源必须处于可燃挥发份的气流之内才能使固体引燃,而且固体单位表面面积上的加热速率(EQ)越大,固体越容易被引燃。表6—5与列出了一些固体引燃的临界加热速率(EcrQ)。第六章238外加热源将使固体稳定燃烧速度和其表面火馅传播速度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外加热预热了火焰锋前的材料未燃部分,同时还加快了火焰锋后的燃烧速度,结果提供了一个附加的向前传播,使整个燃烧过程得以强化。固体燃烧速度可用表面直线燃烧速度VS表示,也可用重量燃烧速度GS表示,实际使用较多的是后者。重量燃烧速度GS可由下式计算:VlFSLQQG(6—13)式中,FQ是燃烧火焰提供给固体表面的热通量,它由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组成,而且二者的份额随着燃烧面积大小而变化。除了燃烧火焰不光亮的那些固体(如聚甲醛等)外,在大面积(直径大于lm)的燃烧中,火焰向固体表面传热以辐射为主。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FQ和lQ的大小取决于固体本身性质:一些可燃固体的FQ和lQ,值见表6—6,从中可见,对于有的固体FQ≤lQ,它们仅靠燃烧火焰提供的热量无法实现稳定燃烧。要使其稳定燃烧,必须由外部向其表面提供热量。假设外部提供给固体表面的热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