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指导•按要求作文。(60分)•我们身边不少同学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公交车上、广告栏里、报纸、电视、网络……到处都能看到补习班的广告,校外补习越演越烈。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感受,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自拟题目;700字以上。•附:下面是某记者的采访记录,供你提供观点时参考(可用也可不用)。(一)“很多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去补习,我孩子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就更应该去补习了。”廖女士打算让她十六岁的儿子利用暑假时间去一家教育机构补习。(二)某中学高一女生赵欣艺说:“我想两年后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我成绩不稳定,所以参加了校外补习。(三)“学校是班级授课,老师对着全班几十个学生讲课,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补习进度。”一家补习机构的李老师对前来咨询的人如是说。时评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至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作出评论。它既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的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时评的特点一、针对性: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二、时效性:必须迅速及时三、生动性: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论述通俗生动,吸收时尚的话语。写作时评的基本要求1、观点集中、明确。选准切入点,切忌面面俱到;要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但要注意言之成理,不能偏激、片面。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3、行文注意层次,逻辑关系鲜明。4、要注意文采。要善于化繁为简,形象化解读复杂道理。•2、拟好一个标题•时评的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或高度概括话题,或一针见血点明议论中心、提出见解。常见方法有:•(1)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2)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句子点明中心论点,如《“裸体阅读”应赶紧刹车》《银行应废黜缺乏人性的“内部规定”》《“清华保安”不宜被标签化消费》《全城寻“耳”是堂绝好公德课》•(2)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募捐箱何时能装满爱心?》时评基本结构:•引(点)——议——联——结•1、引——简单交代事实。•点——点明观点。——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2自然段,150-200字;时评基本结构:•引(点)——议——联——结•2、议——针对新闻事实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原因,揭示实质,挖掘根源,阐发影响。(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是全文的重点)。•——注意层次、逻辑清晰,2-3自然段,400字。时评基本结构:•引(点)——议——联——结••3、联:联系历史、现实材料做进一步论述。•——搜集典型论据,说道理或解决问题,即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根源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手段。200字•4、结: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提出希望。——(100字)时评基本结构:•引(点)——议——联(或再议)——结•引、点——引材料+提观点•议——析材料,找原因、揭本质、挖根源、论影响(危害)•联——联现实做进一步说理或提出办法(联系历史、社会同类现象)•结——做结论(呼告、希望)时评的深刻性•由果溯因,揭示根源;•由因推果,预测趋向;•披沙拣金,从现象到本质;•立足社会,关注现实,反映时代。时评中新闻材料的引用一、根据你选择的立意角度提炼、概括主要信息,而非全抄;二、必须在开头或头一两段引用材料,而非在中间将其作为例子使用;三、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就事论事,即便是举例论证后也要根据新闻材料进行分析,不能撇开新闻材料自言自语。•时评文:•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一般议论文:•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并列对照时评的评改要点一、新闻材料的引用是否得当(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二、分析是否透彻、深刻。三、论证过程在就事论事之余,是否能借助其他材料如名言、事例进行阐述,而非一味泛泛而谈。时评的评改要点四、最后是否又回到新闻材料。五、见解是否独到。六、语言是否活泼生动,有否运用反问、比喻等修辞。•例文1:补习泛滥成风,我们丢失了什么?•爱因斯坦说:“一个良好教育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素养,那他就是一个良好训练的狗,而非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补习泛滥背后,(引材简略)“自我”被推向了能良好训练的“兽性”,“人性”背后的丰富追求却被扼杀(扼杀就是丢失,中心论点)。•补习泛滥成风折射出社会对分数的狂热执着,使知识失去文化背后所依存的精神。(紧扣丢失,找病因)一种狂热的病,绝不仅是某方面有意识所造成的,而是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教育体系和社会强调着竞争的现实,使补习成为了竞争中取胜的高效途径。补习班提供的专攻和针对化训练,的确能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升,但也仅限于分数层面了;而知识被快速消化的过程中,(辩证看问题)引(点)其经历千百年积淀的文化精神早已荡然无存,个人成为被良好配置的机器或良好训练的狗。过度强调专业化和竞争意识必定导致肤浅。(危害、后果)过度强调竞争,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领了补习潮流。教育的公平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教育资源不应因个人差异而差别分配,诚然是正确的,但应在教育资源足够的前提。社会一面面临资源不足的现实,一面急需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差别教育便成为了一种有效途径。补习泛滥是追随竞争和不公平性的扭曲需要。在自身资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便成为了适应生活的必要,补习恰恰填补了这种空虚。归根结底,补习泛滥应归咎于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弊病。(挖根源)议再议•一个有兴趣却没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平庸的,但不一定是危险的;一个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高尚的,却很可能是危险的,其内在精神值得怀疑。补习泛滥的“高尚”社会里,我们却丢失了文化精神、纯粹追求与内心的丰富和平和,就太可悲了。(重申论点,作结警示)结例文2:别让“ipad”变成“挨呸的”•在这个眼球决定经济的浮躁时代,几乎每个人都不甘沉寂,即便是清高如象牙塔中的师道尊严者。“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北师大教授董藩的“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惊人言论犹言在耳;近日,上海海事大学教师梁振宇也不甘落伍,微博心语再一次引爆网络:“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四千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并声称此举只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类似现象引新闻材料)•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为了改革探索之需要,不惜冒侮辱学生之骂名,不惧遭人肉搜索之苦痛,真可谓“用心良苦”。只是,言论一出,“呸”声一片,社会大众全不领情,舆论恶评狂如潮水,是不是让梁老师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之苍凉感?(表明自己的观点:否定、贬斥。)别让“ipad”变成“挨呸的”•其实,梁老师的出发点并没有错,科技时代,科教效率,既然有高效便捷的ipad,为何一定要固守传统纸笔的蜗牛速度?更何况,美国纽约、芝加哥等众多学校开始都已开始为师生配备iPad,这种性能强大的平板电脑配合数以千计的教育类应用,正为教学活动带来崭新变革;新加坡国内四所学校也率先将iPad作为学习工具发放给学生,以达到为学生的书包“减负”的目的。我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督促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工具,何错之有?只不过,梁老师头脑冲动之余却忽略了二者做法上的不同:一方是政府统一采购,一方要强迫施压无奈出手;一方是对尖端科技产品的享受,一方是面对人身侮辱的艰难忍受。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大学通行证,瞬间被“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所否定,你怎么可能不让大家对你呸呸连声?不过,我倒是坚信,如果梁老师拿出部分走穴来的积蓄给班级每名学生买台ipad再来进行教改,“呸呸”连声必将会变成“佩服”连声,只是不知道梁老师是否有魄力实践这个善行?(结合国外相关事实揭示此种言行的实质:对人身的侮辱。)别让“ipad”变成“挨呸的”•当然,放在社会的名利场,董教授和梁老师只是目前大学商业化环境中的冰山一角。他们用最初的知识经商,用第一份勇气下海,并屡尝甜头。名装裹身,名车代步,出得(演播)厅(演讲)堂,入得官场。在以文言商的“学术”里,他们逐渐褪去了学者的清高和木讷,在社会利益的博弈中,他们平添了官商的势利与精明。他们深谙“名”与“利”的关系,洞悉有眼球才能丰收的硬道理;他们不在乎言论与行动的出格与出位,只为出名后的出场费能有更大的提升;他们不惧怕社会的种种指责与批评,只求得风暴过后的风光锦绣。在一时的千夫所指与半生的衣食无忧失去对比意义的时候,选择也就缺乏了悬念,于是乎,论文剽窃、学历造假、管理腐败、潜规则等等等等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在一个成王败寇、拜金风行的社会里,在成功的神话没被破灭之前,胜利者永远都是成功者。如果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已经这么的通行无阻,你又怎么能要求他们不在课堂上进行如小丑般的财富炫耀和胜利欢呼?(联系相关社会现象揭示思想根源及危害)别让“ipad”变成“挨呸的”•我一向认为,对财富的追求绝没有错,但膜拜财富却有失偏颇,尤其是对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高校教授而言。当大学校园不再清高,不再正经,不再是一方净土,而成为欲望肆意的八卦平台和娱乐场所;当高校教授不再甘于寂寞和清贫,不以传授知识传授思想为己任,不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为目的,却用走穴的言传身教和金钱门槛来刺激学生的虚荣神经;当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深受“谁穷谁无能,谁富谁光荣”的熏陶,以薪资高低作为唯一的择业标准、为打到成功目标不择手段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教育导向的失败还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悲哀。(由因推果,揭示趋势、影响和危害)•因此,当金钱论、宝马论、ipad论在高效课堂中前赴后继之时,围观纵然是一种力量,但更加重要的应该是改变。否则,当下一个雷人的下一番新论再次“惊艳”大众时,我们除了愤怒和调侃,所能做的,也只有“呸呸呸”罢了。(结论:结合新闻事实提出希望)例文3:全城寻耳是堂绝好公德课•在宁夏银川市的贴吧、论坛和大街小巷,在网民、群众、媒体、政府部门官微114小时的齐力寻找下,终于将4岁女童的“耳朵”找到,这场爱心接力,不仅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家庭避免了20多万元的损失,更让小女孩免受再次开颅手术之苦。(引新闻材料)•为4岁女童寻“耳”事件,让人不由得想起几天前发生在地球另一面的城市旧金山。15日,整个旧金山为了圆一个患有白血病的5岁男孩迈尔斯成为蝙蝠侠的梦想,全城总动员,让整个城市变成“蝙蝠侠”故事中的哥谭市,引起全世界关注。(联系相关事实)全城寻耳是堂绝好公德课•银川寻耳与旧金山圆梦,同样感天动地,汇集爱心。东西方的城市几乎在同一时刻展示爱心,让人感觉到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也感知到爱心的普世性。一个城市帮孩子寻耳,一个城市帮助孩子圆梦,虽然银川全城找耳事件没有旧金山全城参演蝙蝠侠闹得动静大,但爱心的价值是相同的,体现出的善意是同样的,都体现出人类天性的自然流露。(联系同类事件揭示本质)全城寻耳是堂绝好公德课•不可忽视的是,在爱心事件进展的同时,在国内其他城市也发生过老人因为没有人让座而大骂女孩“没素质”,并强坐女孩身上的事;还有老人摔倒,却要求爱心人士赔偿、诬赖好人的事;至于此前有老人跌倒而无人扶、有人受到侵害却无人援手,各种失信失德现象的层出不穷,都让我们明白,社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联系反面现象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阳光就在那里,只是雾霾暂时笼罩了而已。善意就在心里,只是被匆忙的表情掩盖了而已。这一事件不仅是吹向社会的正能量,还是对社会公德意识的训练和培植,一边拯救,一边浸润,让社会在这一刻联系得更加紧密。(再次强调意义)•尖锐不失义理,•深刻不失趣味,•犀利不失亲和,•睿智彰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