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绪论【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教学内容】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1917—1927年新文学的生长期1927—1937年新文学的发展期1937—1949年新文学的调整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3.多样化的风格。四、本课学习方法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近代文学的背景2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三、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3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主题内容《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风波》、《故乡》为例。《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二、成就与艺术特色《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节《阿Q正传》1.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2.阿Q的精神胜利法。3.艺术上的成就。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五节鲁迅杂文4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第三章第一个十年的小说第一节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创作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概况二、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1.关于“问题小说”;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3.关于“乡土小说”;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三、叶绍钧的创作1.创作概况;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第二节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一、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二、郁达夫及其小说1.生平和创作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第四章郭沫若第一节郭沫若及与《女神》1.生平与创作概况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5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第五章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白话诗1.概况2.胡适的《尝试集》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第二节小诗运动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2.冰心的《繁星》《春水》3.宗白华的《流云集》第三节湖畔诗社的爱情诗1.概况及艺术特色;2.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诗派1.早期象征诗派;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第五节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一、新月诗派1.发展概况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二、闻一多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三、徐志摩1.生平与创作:“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3.艺术成就与贡献6第六章第一个十年的散文第一节概述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现代散文创作一、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小品散文二、以冰心、朱自清为代表的抒情散文与周作人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朱自清、冰心,在五四时期的美文创作中,以“漂亮”、“缜密”见长。第七章初期话剧创作第一节发展概况第二节田汉(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二)《名优之死》第三节“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第二编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第八章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1学时)第一节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格局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三、“左联”的成立第三节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这一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左翼阵营与与“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的论战第九章左翼小说创作概况7第一节“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1.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2.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第二节丁玲、柔石等其他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一、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中期左翼小说:《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二、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二月》评析: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为奴隶的母亲》评析: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三、叶紫的小说《丰收》,表现丰收成灾的主题,显示了强烈的阶级意识,突出了性格的单面性,减少了叙事语言的暗示性四、张天翼的小说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如《砥柱》、《清明时节》。特点是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五、沙汀的代表作有长篇《淘金记》和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主要是一些反面的土著形象,包括豪绅地主、地方官吏、袍哥大爷。擅长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小环境中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个性。六、艾芜有《南行记》,代表作《山峡中》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七、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偏于心理分析,多写青春爱情、家庭等内容。其中《录竹山房》是最有诗意之作。《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从一种牵拉、连带关系中对全幅乡村破产图作一种总体的形象呈示。第三节萧红、萧军与东北作家群一、东北作家群概述;二、萧军作品简介:概况和《八月的乡村》;三、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及代表作:《生死场》写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小城三月》评析:美8丽而忧郁的“抒情诗”。散文化小说特点:感伤的抒情格调;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第十章茅盾第一节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一、生平及文艺思想二、创作道路概述第二节《子夜》一、题材与主题: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二、人物形象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赵伯韬是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阴险、狡诈、腐朽。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工头屠维岳是是吴荪甫形象的补充。三、艺术成就(一)结构宏大而缜密。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第三节短篇代表作一、《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二、《春蚕》和“农村三部曲”: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三、艺术成就: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第四节茅盾的文艺批评与散文创作一、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1917年到1926年,他用各种笔名写了文艺批评260余篇。1925年前主要是表现为“表现人生指导人生”,1928年到1935年是带着带着左翼作家的激进主义色彩,注重对文学现象的阶级分析,形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的文学批评主要以时代性为其基本特点,主要是马列主义的综合批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观。二、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三、系列作家论:《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等四、散文创作9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在《茅盾全集》中占有7卷之多,高达228万余字,包括报告文学、抒情散文、速写杂文等多样品种,质量上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十一章老舍第一节老舍生平与创作道路一、简介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总体风貌二、梳理创作基本轨迹与线索1.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2.《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3.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黑白李》、《老字号》《断魂枪》4.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经典:《骆驼祥子》5.民族史诗巨篇:《四世同堂》第二节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一、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以《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为代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熟与因袭守旧的国民性的深刻联系;以《老字号》与《断魂枪》为例,现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人事变迁与价值转向提出深刻质疑。二、漫画化的新派市民: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马克同,《四世同堂》中的老二祁瑞丰等;以《黑白李》为代表,表现新旧对比。三、城市贫民群体,以《月牙儿》、《骆驼祥子》为例第三节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的经典:《骆驼祥子》一、情节结构:这部小说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一个破产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他如何被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在这一人生历程中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故事始终围绕“买车”展开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二、城市贫民典型性的深刻发掘1.市民性格的多重性发掘。从贫困中发掘的城市贫民的生存意志;小生产者的保守和个人主义2.精神毁灭的悲剧命运三、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伦理——文化的批判视角,是老舍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现代写作的独特性也在于此。他表现的是老北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