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育制度引言小毛:我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小新:有什么了不起!小毛:你爸妈是什么士?小新:我爸爸是男士,我妈妈是女士。这个笑话之所以产生,就在于不了解常识。为了掌握一些教育现象中的常识,就有必要学习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国家的学位一般分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等级。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包括: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大专(大学专科)、大本(大学本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教育制度的特点1.强制性2.客观性3.时代性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与学校教育制度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经过学校培养。学校为统治阶级所垄断,限于狭小的范围,类型单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幼儿园。(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三)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四)人口(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与学制举例说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在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余下的10%是在其后十年中长成的,6岁至16-17岁是可能接受系统科学知识,身心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把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把其后的10-12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六)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中外教育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学制时,一方面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本国具体实际来进行,同时对外国学制中的有用之处也要学习。例如,美国经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统治后,虽然两国尚在敌对,但在建立学制时仍然借鉴了英国的幼儿教育制度。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两种结构构成。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双轨制分支型单轨制(一)双轨学制(英国、法国、德国)一轨:学术教育,自上而下的结构,即大学→中学一轨:职业教育,从下而上的结构,即小学→职业学校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缺点:严重违背教育机会均等;双轨制英国现行学制(二)单轨学制(美国)从下而上的结构,即小学→中学→大学优点: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缺点:教育仍是不平等的;大学学费高昂。单轨制美国学制(三)分支型学制(混合型学制或中间型学制)(前苏联)前段——基础阶段实行义务教育;后段——中等阶段实行教育分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特点:上通下达,左右畅通;分支型我国现行学制图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使用“综合中学”的形式,合并初中的两轨。变成: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分支型学制)1、幼教阶段:列入学制系统;结束期提前,加强幼、小联系。2、小学:提前入学;缩短年限;加强与初中联系,取消考试,合为基础教育阶段。3、初中:年限延长;加强结业考试。4、高中:担负三项任务,教育结构多样化。5、职业教育:基础高;层次、类型多样化。6、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各阶段发生变化第二节我国的学制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的文物作证。《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我国古代较完备的教育制度还是形成于西周时期(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gǔ)宗在右(即右学),虞庠(yúxiáng)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jiá)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总之,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此之完备,也许是一种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视学制度西周的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因为学校往往也是养老的地方,这样可以将“尊年敬德”和“尊教重道”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天子视学每年竟多达四次,视学当日清晨,击鼓集众,天子至,行祭奠之礼;次日行养老礼。天子、公卿、诸侯、大夫均应出席,先祭先老,然后宴请众老,各就席次,献酢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即席“乞言”、“合语”,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这种制度后来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二)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才制定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汉代官学分五级:在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聚开办的称庠和序。教师与学生。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士”,是取其博学多能之意。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也设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教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同官职。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受教两种。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受教的,人数多时,也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与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学完这段后,可到社会上谋职,或去做小吏;如想继续深造,可入太学或在私学专攻一经和数经。二.唐代的科举制度唐朝科举设科繁多,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另外还有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记忆,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1.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于思想的统一;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晋升的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公平的,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反叛思想。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进学校读书,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好风气。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并策问时务,这有利于统一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并结束了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和玄虚思想。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般要考“诗赋”,这无疑对“唐诗”的兴盛起了关键作用。唐朝有籍可查的诗人就有几千人,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唐朝的科举科目中,除了明经、进士科外,还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中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3.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偏重死记硬背,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易养成空疏的学风。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舞弊之风泛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三.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制度的起源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宋初书院兴起,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然而各书所载,略有出入。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则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其实当时除上述书院外,还有茅山书院,也很著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三)南宋书院的兴盛第一,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北宋与南宋书院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接近2:8。同时南宋书院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北宋书院一般只有讲堂数间,斋舍数十间。南宋有的书院讲堂、斋舍百余间,还建有祭祀厅、藏书楼和各种景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南宋著名的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大书院,规模较大。第二,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四)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四.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和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昏愦、僵化的大贵族官僚结成的反动政治集团。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向买办转化的军阀官僚集团,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一些枝节性的改革。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1.创办洋务学堂“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