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让“开台锣鼓”更精彩——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朱益鸿关键词:导语设计、知识激趣、回顾联系、引征启志、对比联系、创设情境……内容提要:好的导语设计能使学生对一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本文具体介绍几种导语设计的方法。正文: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见钟情。让学生倾心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导语设计方法很多,而一个优秀的导语设计,或将中心思想和盘托出;或将文章的论点点明,让人明了所持观点;或开篇言志,自然表明情感倾向;或明确说明对象,紧扣说明对象特点……如此,教师讲课能意在课先,顺势而发;学生听课则明察意图,一目了然,正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无疑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教要有法,但无定法。”导语设计也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2一、知识激趣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着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而学生对于未知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一些课文理论思辨色彩很强,缺乏文学作品的形象直观性,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广博的知识,用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的一种方法。例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可设计这样的开场白: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文章思辨色彩很强,难度较大,这样的开场白以教师的阅历和认识,花难为易,化抽象为具象,自然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中国百姓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激发起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消除了畏难心理,从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3二、回顾联系法回顾旧知、前后联系是导入新课的又一常用方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温故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例如:导入《赤壁赋》可以这样开头:“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后让学生回忆熟知的苏轼作品:散文:《石钟山记》、《核舟记》,背诵其中的一些等名句;诗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后让学生背诵。再简单介绍其在诗、画等方面的成就并切入新课。这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得益匪浅。三、引征启志法引语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蘸着丰富的感情。引语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援引一些凝练精警语句,不但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而且能言简意赅,深刻透辟,以一当十,富有说服力。4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组织一段乃至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去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扣击学生心弦。巧妙利用引语顺势引出课文的主旨,既能切合教学内容,又能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如教古文的《勾践灭吴》可这样设计导入:先引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再提问下联指的是谁,让学生答(指的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这样,教师引古论今,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一开讲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乐于受教,产生了寻求新知的浓厚欲望。四、对比联系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对比手法同样可运用于课堂导语设计中,它可以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课文主题。例如导入新课《陈奂生上城》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国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5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这里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课文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入思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五、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最终目的,维持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是最终目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媒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化解课上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以维持和培养他们学习动机的关键。日常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歌曲、图片、音视频素材等去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片段(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它着力表现的李清照在《一剪梅》词作中所极力营造的优美、凄婉的意境。后转入介绍作者文学成就及词作写作背景,教学时还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6又如教巴尔扎克的《守财奴》、鲁迅的《药》、《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都可以利用网上下载的音、视频素材,教《史记》中的一些文章可播放由电影《司马迁》剪辑而成的视频材料。我们的学生是青少年,一些距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使他们听得昏昏欲睡,更不用提什么课堂效果了。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影视作品等都能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当然,课文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重点合理选用。要导之以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要导之以趣,打比方,引典故,说笑话,讲故事,设悬念,撩拨学生兴趣;要是导之以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审题释义,寻章摘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交代主题和写作特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吸引学生攀登新的知识高峰;要导之以智,通过提问、质疑、讲述、描摹、比较、探索等种种手段,引起联想,激发想象,启迪思维,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向热点;要导之以能,朗读、复述、正音、辨字、分析、练习,从训练能力入手导入新课。总之,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导入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7灵活性,你的导语设计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参考文献:1、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2、《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3、《知识分子苏轼》《钱江晚报》2001年10月13日4、《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