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院系:职业技术学院专生本专业:财务管理姓名:郭英纯上市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该制度的显著特点则是投资者和经营者相互分离。在这种制度下,投资者把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能否得到公允、准确的评价;相关信息能否得到完整、及时的披露,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也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制度日趋完善。但作为新兴事物,上市公司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自我操纵现象较多。上市公司的自我操纵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谋求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帐面的或潜在的利益,对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政策进行认为的有目的的控制行为。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为了能够发行股票,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获得配股资格,避免股票被摘牌时,有的上市公司就可能会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对实现利润进行认为的操作。2、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在,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股东大会的权利难以落实。股东的提案权常常受到实际的限制。信息披露,有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表决的内容与披露的内容不一致,有意进行信息操;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董事责任淡化;监事会虚设,监事会的职能虚化、弱化,缺乏权威。难以起到公司法规定的监督作用。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必要性1、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正确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可以全面系统的剖析影响公司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通过评价,可以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将近期利益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防止重股轻债,的错误观念。2、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杜绝自我操纵现象。开展业绩评价,建立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为人事部门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选择、奖惩、任免提供充分的依据,有利于经营管理层的优胜劣汰,推动我国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培养的步伐。3、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形象意识。对上市公司实施业绩评价,并提供和发布评价结果,按规定将公司的有关情况提交有关方面参考或公诸于众,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对公司的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使公司更加注重改善其市场形象,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4、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果上市公司发布虚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使投资者蒙受投资损失。那么投资者便会对证券市场丧失信心,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缺陷分析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近十年来它从建立到迅速发展走过了其他资本市场几十年的历程,但它毕竟处于一个幼稚阶段不可避免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一套科学完整而行之有效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与其说是评价体系,不如说是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更为切无论是国家管理机构还是中介机构都将经营业绩评价视为财务评价,试图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这种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本身明显存在的不足。(1)、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不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往往过分倚重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发展趋势的非财务指标。而在财务指标中,则侧重于运用建立在利润概念上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长能力等四方面的财务比率,缺乏现金流量指标对企业的风险揭示不足。(2)、现行评价系统促使公司管理者片面追求短期经营成果,而忽视长期战略目标。过分得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经营成果,助长了公司的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公司不愿意进行可能降低当前赢利目标的资本投资追求长期战略部标。以至于公司在短期投资方面过多,而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过少。(3)、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往往仅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缺乏对未来趋势的指导和评价。对于今天和明天为创造未来财务价值而采取的行动,财务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向导。(4)、多头评价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信息需求。现行评价体系对评价主体不加区分,试图以一套指标体系来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评价目标不同,必然导致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选择上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多头评价的结果就是没有一方信息使用者对评价结果感到满意,而要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信息需要。(5)、定性分析不足使经营业绩评价成为“数字游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单纯依靠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都不能很好的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的真实状况。因此,经营业绩评价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上市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经济资源的分析以及对指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的解释,其内容包括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上市公司行业背景、公司战略、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组织结构的设置、财务管理政策、重大经济活动等的分析和说明;定量分析则是通过数据的运算揭示财务报表各个数据间的联系和变动趋势。目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设置和计算上而忽视分析性信息的揭示使经营业绩评价成为财务指标的罗列和数字游戏。(6)、缺乏评价的标准。评价指标成为对投资者没有多大意义的“数据”。比较是评价的灵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比较基础。在财务评价中,从可比性考虑,行业标准财务比率是比较好的选择。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这种行业标准财务比率。在经营业绩评价中,只能与本企业历史状况进行比较,无法衡量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2、传统的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缺陷。(1)、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计算流流(速)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很多企业通过虚列应收帐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等方式操纵利润,其结果都将导致流(速)比率的数值被扭曲。流(速)比率不能量化的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流(速)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速)动负债规模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计算流(速)比率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短期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中反映出来。其中,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包括: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和偿债能力的信誉;增加企业短期债务能力的因素包括:记录的或有负债和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2)、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误区。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底表明企业债务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却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的举债对企业未来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获得充足的资金,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3)盈利能力评价指标需加以改进。①、净资产收益率。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当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就更趋于合理。改进后的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②、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相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中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次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③、总资产报酬率。公司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公司的利息支出。公司总资产当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因此,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应改为净利润加利息支出,就更加趋于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总资产报酬率=3、忽视非财务性经营指标对非经营业绩的评价,忽视经营业绩评价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数据和经营业绩指标,以及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以及背景信息。前瞻性信息是关于公司未来趋势的机会和风险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以财务为导向,不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能揭示业绩改善的关键因素或动因,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不重视非财务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从长期来看,公司财务业绩最终将受到非财务活动的影响。但从非财务年初净利润+利润分配前的净利润净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信息以及前瞻性信息来看,上市公司则明显存在披露不足。国年度报告要求披露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业务报告、董事会工作报告以及重大事项报告、说明报告期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产生的背景、财务预测的环境揭示新年度业务发展规划和近期重要趋势,同时,还建议采用数据列表方式或图形列表方式,提供与所披露的会计数据相同期间的业务数据和指标。如产品销售率、市场份额等。这些信息对把握上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很有帮助。但从年度报告的执行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该类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仍不高,对于准则未强制要求披露的非财务指标。基本上没有上市公司主动进行披露。对于反映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信息。上市公司的披露上出现重形式轻实质重机会轻风险的现象4、经营业绩评价信息缺乏对投资决策的有用性大多数外部信息者都使用财务指标进行经营业绩评价。这些财务指标是在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计算、扩展和延伸而来的。然而,许多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中,高估收益、低估风险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通过改变利润期限、营业外收入、其他收入、关联交易、资产置换等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更是屡禁不止。因此良好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成为上市公司一个普遍的现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分过重,使投资者对经营业绩评价信息持怀疑态度。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①、反映关键成功因素。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着重是看公司在其经营成功起关键作用的一些方面所表现的经营业绩如何,对反映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的优劣势所在,以便于进行投资决策。上市公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也包括非财务指标。②、可预测性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能预测未来。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看重的不是上市公司的以前年度的经营业绩,而是上市公司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因此,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对未来经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这一点看,财务指标本身具有滞后性。因而,需要具有信号指示作用的非财务指标进行补充。③、可比性上市公司的优劣势往往通过与竞争对手行业平均水平对比来进行判断。由于公司规模、背景往往不同,相对数指标往往比绝对数指标更具有可比性。④、可计量性虽然在经营业绩评价中主观因素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且也存在一些抽象的难以描述的因素,但是作为评价指标应是可准确计量报告的,这对于非财务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⑤、相关性在会计信息特征中,相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特征。其含义是指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联系,能影响决策的能力。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而言,其相关性就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形成判断,相关性越高,表明评价指标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影响越大。⑥、可理解性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最终是要落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