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前言科技的进步、服装行业的发展对服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培养学生基本的服装设计与制作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CAD能力。我校对计算机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一直非常重视,99年初,就开始进行服装CAD技术的研究,为此,专门派老师到浙江纺织工业学校学习服装CAD技术。通过连续四年多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服装专业的兴趣,提高服装教学的效率,改变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模式为自主式学习,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说,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深化服装专业教学的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假借的范式。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一、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受文化课“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专业课教学手段、方式陈旧落后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的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于是我们的学生学了两年、三年以后,只能裁剪、制作老师所教的款式,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一筹莫展了、无从下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2(二)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人才为主要任务,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较多的以实用为原则。服装专业的培养方向则以服装技术工为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服装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悉服装制作知识和服装制图等专业理论知识,但对服装制作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这从我们的调查中可见一斑。服装专业学习兴趣调查统计:A、服装款式设计B、打板与推板C、排料D、服装缝制占64%占8%占0%占8%E、服装生产管理F、服装销售G、服装裁剪占0%占16%占4%A、服装设计B、服装制作C、服装制图D、服装材料E、服装设备占8%占60%占32%占0%占0%(三)原因浅析1、技能训练目标单一,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技能训练目标单一,表现为将训练目标过多的集中在常用服装款式的制作上。专业课主要开设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用于裁剪)和服装缝制工艺(用于制作)以及与服装制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三年制)为例,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中共开设了五门专业课程,分别是服装结构制图(288学时占29.6%)、服装缝制工艺(504学时占51.9%)、服装美术设计基础(108学时占11.1%)、服装材料(36学时占3.7%)、服装设备(36学时占3.7%)。而服装结构制图和缝制工艺两门课程的课时数占所有专业课总课时数的81.5%。这两门课程中主要介绍了常用服装款式的制作方法。这样单一的训练目标势必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2、缺乏对服装企业生产的了解,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服装工业化生产是批量生产,从原料投产到产品检验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流水操作过程。一3般情况下,服装产品的流水线生产作业过程可以分为生产准备、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若干个工序,每一个操作工人只承担产品生产中的1~2道工序。而学校的服装制作训练是以单件服装的制作为主,即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整件服装的制作。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掌握单件服装的制作上。学生由于缺乏服装工业化生产意识,进入企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要求。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没有一位学生较清楚地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一无所知。表2: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调查统计3、教学中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服装CAD/CAM系统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率达到60%~70%。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纷纷引进CAD系统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我省就建立了22个国家级CAD应用工程示范点,据这些示范点的统计:实施CAD应用工程5年来,使用CAD技术后,降低成本费4274.5万元,开拓市场新增产值89878.6万元,创汇节汇1956万美元(浙江科技报2002年9月17日消息)。而目前我们的服装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引进新技术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所教内容落后于现时的生产,造成学生对这些先进技术的不适应而影响其职业能力。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理应有计划地将这些技术列为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应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二、实施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整合的意义要突破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必须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作为教的方面来说,要积极主动到引进新技术,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从学的方面来说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进行整合将对传统的服装教学带来冲击,一定会给服装专业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推进专业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第二部分: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A、非常了解B、知道一些C、基本不清楚D、一无所知占0%占56%占40%占4%4一、国内外关于课程整合研究简述(一)国内情况:我国近年来比较重视综合课程的研究。十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不仅对课程综合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而且还编写了教科书,在实践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实验。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1998年,全国中小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二)国外情况:从世界课程改革实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通常是围绕主题,将几个相似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成为一个学科领域。比如,价值观教育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价值观教育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但价值观能够融入跨学科领域中。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综合化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马来西亚,课程综合被认为是将关键内容融入规定的课程中。而在美国,课程综合则是用来完善学生对学术内容的理解的途径。就具体课程领域的综合而言,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大多数国家的价值观教育和环境教育是通过综合进行的。一些国家在将价值观教育、工作世界的教育、科学和技术、信息和传播技术、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单独学科的同时,也经常将它们综合进其他学科领域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三)问题中心综合课程论者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编制综合课程,也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综合有关学科的内容。按照问题中心综合课程论的主张,编制课程时,首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利用一切学科的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科界限被打破,一切有关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都被重新加以组织和安排,实现了各科知识的高度综合。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改方向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号召各地教育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5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技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整合的方式,以提高服装教学的效率。第三部分:指导思想与实践目标一、指导思想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数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数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数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整合不是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的叠加,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综合起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学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在整合教学中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从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注意实践活动的安排,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以此来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初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与别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实践目标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室网络——电子阅览室;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计算机教,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整合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第四部分: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教学整合的理论构想一、概念界定(一)信息技术: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是一门综合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6(二)课程整合:在“主导——主体”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以及丰富的教学环境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三)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根据兴趣的指向性,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这两种兴趣的结合,是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直接兴趣,学习会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而没有间接兴趣就难以长久地坚持学习。间接兴趣在自觉组织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理论构想信息技术与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