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冠县甘官屯乡中学教师:邢玉龙(一)一堂好课的标准1.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在实施新课标教材教学时,有两种倾向:一是陷于原来版本的知识体系中,感觉新教材知识点太少,不成体系,就将新教材删减掉的、降低难度的知识点补充到新教材中,导致教学要求过高过难;二是将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人为地拔高,力图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完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是一节课只有40~45分,要在这段时间内兼顾这三者很困难,而且,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慢慢渗透,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快速培养起来的,所以,老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要明确且是可以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都涉及,但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差,目标可以适当降低,程度非常好,可以定得高些,根据够一够摘桃子的原则,要能让学生够得着。老师在讲授科学方法时,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老师在讲科学史时,经常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这段科学史资料中哪些地方是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作出假设?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等等。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固守这套教学思路,科学方法是需要学生领悟的,老师在刚开始讲科学史时,可以借助这套思路帮助学生分析,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己分析。2.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传递给学生信息量的多少和深广度。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我们本地的实际需要,比如我们这里种植大棚蔬菜、小麦、玉米就可以多讲一些,水稻就可以少讲一些。有些老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参与性也高,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很少。实际上,课程改革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功能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而不仅仅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只偏向教学方式改革这一方面。3.核心内容基本概念要科学、准确、严谨。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课程目标,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中学生,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的不够科学严谨,这个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也可能是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老师可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准确、严谨地表述科学知识。4.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课改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讲、问、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并因具体内容而变化,要强调实用性。比如倡导探究不要什么都探究。不要为方法而方法,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堂好课应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组织有效的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学会的不用刻意去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讨论、展示、实验、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的都应该是重点、难点、关键点。5.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2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老师要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6.将新学的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并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老师在讲授新课时,不要孤立的只讲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讲新课前,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快下课时,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由本节课的知识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很多老师在复习时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但事实上,老师在初一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学的知识就不会支离破碎。我们老师们平时备课上课不知是否从这个高度上去把握了。7.在探究性活动中应给出经常性、形成性的评价。有些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学时,比较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而对活动结果不重视,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8.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机会。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是小组中的差生可能很少有机会发言,主要是好学生在主导发言,差学生只会随大流,在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成果汇报时,也多半是好学生上台发言,所以,建议老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差学生发言或当组长,不要总是让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这样会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得更厉害。这就是前面讲的面向全体的理念。(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1.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课改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很多老师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总是矛盾的,我们应看到两者的统一性,知识多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强;创新能力强的人,也更会学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对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出个人决策还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基础知识更牢固,更有利于创新。国外评价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虽然有时方法不太合适。钱学森毕业于北师附中,建纪念馆时,从上海交大找到他高中时的试卷,写的非常的漂亮和严谨,考了100分,他发现符号错误,又让老师改成了99分。去年中美课程专家在南京开会,美国专家非常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我们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需要自主合作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也不要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老师在讲授不同的内容时,应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重点研究内容,不是方法,不要所有的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毛泽东讲,过河是目的,但方法有多种,不管什么方法,达到过河的目的就可以。因此,方法应服从于内容,不要用过于作秀的方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呀光盘呀,让学生学的还是教学内容。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有些人觉得“教师主导”不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处于次要的位置,但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的层次。我还是那句话,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很形象也很贴切,列宁在《论共青团的任务》一书中说:决定学校方向的是教师,在新课改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的作用。4.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生物学的、全体学生的共同知识、能力基础是面向全体的共同要求,但对于对生物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搞兴趣小组,可以指导他们参加创新实验,在生物学上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35.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映科学的过程性,接受性学习是直接接受一些知识,两者都可用,不相互排斥,探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方法,但较费时,有些内容可以直接接受,直接讲或让学生查书、查资料等,让他们主动接受。美国的教科书一般都比较厚,里面的各种活动很多,但是,教师并不是把教科书里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活动都讲授给学生,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老师觉得新课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很难做到全部都完成,其实,老师可以参照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加以区分,课标里面规定要完成的探究活动是必须要做的,里面没有要求而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可以视各学校情况灵活掌握。6.过程和结果。过程和结果都重要。有些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学时,比较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而对活动结果不重视,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7.课堂设计和教学生成。有些老师在写教案时,写的过于详细,老师提问什么问题,学生如何回答都写的一清二楚,以至于老师一直追问学生,直到听到想要的答案才罢休,其实这没必要,课堂设计只要有个大概的框架和步骤就可以了,要留有余地,要重视师生交流时出现的新思想,由此生成课堂内容。8.生动活泼和严格要求。有些学生课堂发言声音很小,老师不但不纠正,还凑近学生身边去倾听,结果学生到底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大概只有老师和那个学生自己知道,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在学生发言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严谨进行表达。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要严格要求,科学是严格的、痛苦的,这是科学精神。9.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都应得到体现,平时上课要进行评价,期中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10.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都可以用,但实物真实的东西更好,虚拟的东西直观,但不真实,实验还要做,不要只看光盘。(三)生物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辩证观点1.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要了解多样性,又不忘统一性,一节课要讲得丰富,常常是两个方面都注意的。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细胞水平,个体水平,进化过程,生物和环境都是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生物受环境制约又影响环境。有一个思想要注意,特别是老教师,认为环境决定进化,这是片面的。3.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初中生物主要是从器官水平上讲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如寒带和热带的生物形态结构,实际上,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系统水平、生态系统水平都是这样。4.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如发育生物学,男人秃顶,是由于秃顶基因使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所致。生物学上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哲学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的一个具体案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生命的生存发展基于内在的矛盾运动。如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总体生命的无限性、巨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空间有限性的矛盾、遗传和变异、进化和退化、生命延长和对环境的压力、生存斗争和协同进化等。达尔文:“当人早晨醒来时,花园的小4岛在唱着动听的歌,可你想过吗?她的蛋有多少被其他动物给吃了,而唱歌的鸟吃掉了多少种子,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6.人类生存和发展与整个生物界是相互依存和统一的。人可以调控世界,但不能以人类为中心,要尊重生命。(四)生命科学教育应提高对生命科学本质的认识1.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没有核酸、蛋白质、单糖等生物大分子就没有生命,组成生命体的全部元素都来自自然界,是非生命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组成生物体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这是人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科学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关心它、了解它。许多国家,即使是小学、初中阶段,分子水平的生物科学内容已经涉及,只是用了故事、图画(包括漫画)、图表及现代媒体技术等生动活泼的手段和形式。我们不要低估了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就是生物课上不讲,学生也会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网络等接触到,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始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的街心都竖立着DNA分子模型的雕塑。2.生命科学的多层次性。生命自然界的复杂性之一是它的多层次性。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下有细胞器、分子和原子;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一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科学,这一层次和那一层次之间的关系又不可忽略。新课标和教材是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从自然演化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和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中又有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每一界又有许多层次。它们都可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进化到生态都要涉及。而随着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的进展,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又突显出来。3.生命是一种开放系统。是在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呈现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才能存在和发展的系统。生命的形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