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说课稿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头道河小学贡洁冰目录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教法学法45教学准备1教材分析6实验内容设计7实验方法8教学过程9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教材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设计了三部分内容:1.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2.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就这样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教学目标(一)、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三)、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起联系。教法学法教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设计。学法:合作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教学准备课件、乒乓球、钢尺、音叉、橡皮筋、气球、装水的容器、实验报告单等。实验内容设计设计的活动环节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制造声音: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让保鲜袋发出声音。第二个环节是观察状态:在活动中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他们的状态。活动三一锤定音:利用音叉设计三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法有:观察法、比较法、关联法、归纳法,可视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初步感知,思维碰撞3、建构概念,拓展延伸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上课了,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上课的铃声,学生问好的声音等等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制造声音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气球发出声音?2、声音的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认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拍、打敲、弹、压等动作造成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二、初步感知,思维碰撞活动二:观察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表面变化的共同特点活动声音(听)表面(看)玩气球弹皮筋拨小尺教学内容设计设计意图三个小实验,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实际上是分层的。第一个实验是老师领着学生做,第二个实验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商量着做,第三个实验是学生独立着做。在三个小实验完成之后,教师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思维碰撞,通过对实验规律的查找,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把气球口的颤动,皮筋的弹动,小尺的跳动统称为振动。因为我们苏教版对于“振动”这个词是在四年级下册出现的,所以我们整个设计意图是通过这个学生的体验对于振动这个词有一个感受。教学内容设计三、建构概念,拓展延伸活动三:“一锤定音”1、敲击音叉,贴近耳朵听一听2、敲击音叉迅速把前端靠近乒乓球看一看3、敲击音叉,迅速把前端插入水中玩一玩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听、看、玩让他们亲身体验,清晰地观察,充分感受到振动带来的震撼。让振动这种现象不仅能体验得到更能看得到,对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节课的实验活动,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验设计。这些实验,使学生原有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概念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建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科学概念,同时经过可视化的实验活动,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提升思维的同时,科学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更加牢固、清晰。通过这些有层次的支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由一个平台顺利迈向更高的平台,由此岸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