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录序言..............................................................1一、发展基础......................................................2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8(一)指导思想....................................................8(二)发展目标....................................................8(三)主要发展指标...............................................10三、主要任务与计划...............................................12(一)人才培养...................................................12(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17(三)社会服务...................................................20(四)“985工程”、“211工程”与学科建设...........................22(五)队伍建设...................................................25(六)国际化建设.................................................27(七)盘锦校区建设...............................................29四、发展的保障...................................................29(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29(二)大学制度建设...............................................31(三)大学文化建设...............................................32(四)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33(五)运行保障条件建设...........................................35(六)基础设施建设...............................................37(七)和谐校园建设...............................................38五、规划实施与评估...............................................391序言“十二五”期间,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通过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趋于稳定,质量不断提升,资源与条件大幅改善,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卓有成效。2011年至2020年的十年是xx大学为全面实现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进行攻坚和冲刺的十年。为达到既定目标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xx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简称《战略规划》),已于2010年12月10日正式发布实施。《战略规划》提出的战略方针、战略举措和重点发展任务成为学校“十三五”和“十三五”事业发展的依据和指南。“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辽宁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xx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攻坚阶段。为了贯彻落实《战略规划》总体安排和部署,顺利完成“十三五”学校发展任务,依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在深入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2一、发展基础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和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1.办学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指南以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60周年校庆活动、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战略规划》编制为契机,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使命和发展愿景。坚定了到2020年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信心,确立了到2050年成为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总体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和举措,为学校“十三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指南。2.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开展本科生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核心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在保持本科生总体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拓展了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结3构更趋合理。学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共有8类293个项目获得国家“质量工程”的建设经费支持;首批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有29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位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获批21个国家特色专业、19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篇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3.科技创新与管理体系趋于完善,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学校坚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高层次科技服务”的方针,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间,学校科技总经费保持年均22.9%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9.6亿元;基础研究稳步增长,已有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批2项“973”首席项目资助;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持11项,参与8项,2008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校乃至辽宁省此项奖励的空白,同时这一成果入选2008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三大4检索论文数量与国内高校排名稳步上升,位居前列;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国防科研、国际科技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4.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载体学校坚持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产业化。制订了“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产学研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了与省市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了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跨地域、多层次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建设了大工—沈鼓研究院、开发区半导体实验基地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开拓了以大工常州研究院、大工营口研究院、大工珠海研究院、大工旅顺科技城、大工化工科技产业园(松木岛)为标志的“三院一城一园”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施了“区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深化与大连高新区的合作;学校技术研发呈现可喜发展局面。科技产业在资本、技术、股权结构等层面进一步集成优化,为一些重点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及早上市奠定了较好基础。5.学科布局渐趋合理,为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5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2010年新增了6个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通过学部制建设和学科整合,形成了七大学科群,学科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科群优势初步显现,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以优势学科引领和带动相关学科、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拓展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6.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人事制度,通过实施“358”讲师履职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制度、绩效津贴制度、岗位竞聘制度、职员职级制度等,建立了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人员管理模式和科学公平的人才聘任、使用评价和竞争机制,营造了和谐的人才聚集和成长环境,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3415人,其中固定编制专任教师1881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5.1%;有两院院士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2人,博士生导师456人,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67.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已成共识,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坚持“以教授为主体、学部(院系)为平台、学校为窗口”的国际化发展方针,积极发展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此期间,共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建立了21个联合实验室和科研机构,2所孔子学院;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核聚变技术大会”、“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等8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获得2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累计派出5053人次出国(境),其中学生出国(境)1842人次;接待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人员近5000人次,推动了教师活跃在海外(国际)学术舞台、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在校各类留学生644人,其中学位生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7%。8.环境条件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得以扩展,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逐渐提高,财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房屋、设备、图书等资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推进,后勤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开展。学校以校部西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和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学科群和创新研究平台的合理布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7“十二五”期间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制度保障。表1xx大学2005-2010年资产增长情况项目(指标)截至2005年12月截至2010年12月增长幅度资产总额(万元)243,000392,66861.59%年收入(万元)82,570202,456145.19%生均收入(万元/生)3.656.2771.78%年支出(万元)85,295205,680141.14%生均支出(万元/生)4.156.3753.50%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万元)34,23322,784—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