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目标: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一般道路以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的实践,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知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个性特征。熟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点:学习本章,要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和途径,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目标模式,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提供制度前提。本章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教学设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理解新的理论判断。讲授与讨论象相结合,重点在讨论。以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对基本经济原理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尽可能地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前言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以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存在原因;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过渡结果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预测的意义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三节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一、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立的历史条件;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论述;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2误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实践的发展;理论萌芽;改革开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提出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七、关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体现;按要素分配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相容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关系的客观表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一般公有制重要特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市场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基本方针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3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从理论上揭示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规律和条件,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开辟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崭新的事物,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从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建立,至今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以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关键问题是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前面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的规律。从本章开始将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的规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以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中,不论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都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形式取代前一种私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它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也曾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扬弃,如19世纪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对巨额资本的需要,股份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等。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如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经济计划化”;推行福利主义,工人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有所改善;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劳资关系的改良主义措施,如“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劳动人道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它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某些局部关系的扬弃,并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并不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资产阶级不会(也不可能)让资本主义制度自行灭亡。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经过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自觉进行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这种取代的实现途径,还取决于各国基本矛盾发展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取代的具体方式和所走的道路会因各国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中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常常会出现曲折或跳跃式的发展现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更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由中国所处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形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历史证明,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4①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进人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华的政治控制和既得利益,绝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②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将要经历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道路,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而且最终能够发展起来的,也绝对不可能是跻身先进行列的现代化国家,而只能是西方列强的附庸。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选择这种受帝国主义控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③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道路的社会力量。封建主义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必然极力阻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实施。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民族资阶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要求,希望能够摆脱它们的压榨而获得独立的发展。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比较软弱,具有很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无力与之对抗。而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则是完全依附于外国帝国主义,并且和国内的封建主义相结合,形成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它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不可能建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