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任课教师:苏发海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一、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团结,家长配合。二、目标要求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七年级地理下册三维教学目标任务。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绘图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2)日本的领土组成和经济特点,印度的气候特征,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俄罗斯国家特点。(3)中东的位置与资源,欧洲西部经济与自然环境和澳大利亚独特之处。(4)美国经济发达的现象和巴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难点:(1)亚洲和几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四、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五、教学进度安排章节内容课时周次第八章《认识亚洲》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2一8.2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2二小结1三第九章《认识地区》9.1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2四9.2西亚——世界的石油宝库2五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的故乡2六9.4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2七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2八小结2九、期中复习考试4十、十一第十章《认识国家》10.1俄罗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2十二10.2印度——世界第二人人口大国2十三10.3澳大利亚——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2十四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2十五10.5美国——移民为主的国家2十六10.6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2十七小结2十八期末复习考试4十九、二十2012---2013年度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任课教师:苏发海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三、情况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四、具体措施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7.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