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郭文超研究员Xin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玉米是新疆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疆玉米播种面积约1080万亩,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新疆玉米生产具有单产水平高、效益明显优于其它粮食作物的特点,同时玉米秸秆又是农区养畜的优质饲料,因此,积极发展玉米生产将对新疆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优越的气候条件,玉米制种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疆玉米制种面积约70万亩。新疆玉米生产情况近些年,随着我区玉米生产的发展,由于各地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玉米种植模式、农区气候等多种因素变化,使得我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特点有较大的变化,而且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目前新疆玉米产区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叶螨、三点斑叶蝉等病虫害发生较重。据调查统计,在新疆主要玉米产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均有发生,常年造成10%左右的损失,危害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新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玉米螟发生极为普遍,其中全疆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尤其昌吉州、塔城、和田和喀什等地玉米产区受害最重,通常玉米被害株率在30%以上,导致玉米减产15%以上,严重者可达30%以上;玉米叶螨以往属次要害虫,仅在玉米灌浆中后期发生,为害相对较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玉米叶螨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而且表现出发生早、危害重、范围广的特点,其中北疆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南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喀什地区的莎车县、英吉沙县等地玉米叶螨发生较重。新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玉米三点斑叶蝉是近些年来玉米上出现的一种危害较重的新害虫,主要在北疆各地区、县市发生,尤以北疆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以及塔城地区的部分县市发生较重。玉米叶螨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危害常造成玉米中后期叶片早衰黄枯,导致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3%—30%。上述病虫害已成为新疆玉米生产稳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新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玉米茎秆、叶、叶鞘、雌、雄穗上均可染病,玉米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症状:茎基部生出病瘤,植株畸形矮化,在叶及叶鞘上出现黄红、紫灰等杂色疮痂状污斑,成片发生时病叶黄化或由于病部凸起出现成串的泡状皱折及小病瘤,但多不产生黑粉。成株期症状:在各病部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病瘤,外包薄膜,初期为白色或浅紫色,后期变为灰白色,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玉米瘤黑粉病新疆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发病条件:玉米瘤黑粉病菌大多在有雾、潮湿的条件下侵染植物。土壤潮湿、偏施氮肥往往使植物徒长和组织柔嫩,有利于侵染。病菌的侵入虽以寄主幼嫩的组织为主,但较老组织造成伤口时也能受害,虫伤、暴风雨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常可引发此病的发生。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为害。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措施:1、品种抗病:在重病区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一般情况是耐旱、果穗苞叶长、包的紧的较抗病;杂交种较自交系抗病,早熟较晚熟品种抗病。2、及时清毁病残体:秋季深翻,以减少菌源,及时刮除病瘤。3、实行大面积3年以上的轮作。4、加强栽培管理:勿偏施氮肥,合理灌溉,既要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又不能使作物缺水而影响其生育,注意防治虫害,选用雄性不育系,避免因人工去雄而造成过多的伤口,减少病菌入侵的机会。5、药剂拌种:按种子量0.3~0.5%的卫福200FF(40%胶悬剂)的用量拌种。玉米瘤黑粉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的病害,在苗期侵染。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在穗期,但苗期即已开始有症状出现,表现为病株节间缩短,株形矮化,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鞘硬而上挺。该病典型症状表现在穗部受害,病果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为一个大黑粉包,成熟后黑粉散失,可看到内部有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局部受害,小穗变为黑粉包,但仍保持原来穗形,若整个雄穗受害,则全穗变为一个大黑粉包,黑粉散失后,可看到乱丝状组织。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土壤温湿度即影响寄主的发芽、生长,又影响病菌冬孢子萌发、入侵。国外报导,土壤温度21℃和中等较低土壤湿度(15~25%)最适于侵染幼苗。国内东北研究,当土壤5厘米深处温度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最易侵染。连作病重,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故连作年限长的发病就重,据观察,连作田的病株率每年可增长5~10倍。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农业技术措施和种子处理的综合防治方法。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2、该病具专化性,不侵染其他作物,进行2~4年轮作。3、适时播种,适当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促进早出苗、出壮苗,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4、清毁病残体:清除病株果穗,不能随便乱丢和喂牲畜,可作高温堆肥或作青贮饲料,秋收后把病残体收拾干净,及时秋翻秋灌,消灭病源。5、药剂拌种:按种子量0.3~0.5%的卫福200FF(40%胶悬剂)或40%拌种灵WP的进行拌种。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1、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2、调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正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4、喷药杀虫。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扑虱灵50克/亩,在玉米5叶期左右,每隔5天喷一次,连喷2~3次,同时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玉米锈病玉米疯顶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顶腐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玉米虫害主要防治对象与防治指导思想根据我区玉米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把地老虎、玉米叶螨、玉米螟、玉米三点斑叶蝉、棉铃虫等作为玉米害虫主要防治对象,在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新疆各玉米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准确的害虫预测预报为前提,注重调整可控农田生态环境,以农艺(耕作、栽培等)防治技术为基础,发挥以作物为主体的综合自然控害能力,采取生物防治技术(保护利用玉米田自然天敌和通过田间释放人工繁殖天敌,有效发挥其控害作用,以及采用对人畜安全生物制剂等与化学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对天敌相对安全的化学农药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用药量和次数,减轻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创造有利于天敌增殖、转移的环境,充分发挥其控害作用,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防治的目的。玉米产区玉米主要虫害测报针对新疆各玉米产区主要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各玉米产区强化玉米虫害发生情况的监测与中长期预测预报,建立地、县、乡三级病虫测报网,各级农技部门通过田间定点定期地系统观察,将有关病虫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以简报的形式,进行定期发布,为防治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和玉米种植户及时防治提供服务。玉米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障和运行管理建立我区各玉米产区玉米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管理运行模式。在明确了玉米产区主要虫害种类和防治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由各地农技部门根据对病虫害测报系统提供的病虫信息进行分析,从综合防治技术系统中甄别和筛选所需的技术,再对其进行优化、组合,提出技术方案,然后由行政部门进行决策,协调各部门组织农民实施。玉米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障和运行管理建立病虫害测报信息反馈系统机制。对推广技术的使用效果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使用的技术进行修正后,再进行推广。玉米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障和运行管理建立技术培训和服务系统。通过现场会、广播、电视、发放技术宣传资料、组织专门技术轮训和经常性的田间巡回技术指导、检查、服务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素质和病虫害防治水平,使他们掌握玉米主要虫害防治的各项关键技术,并指导他们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玉米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障和运行管理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监督功能,强化技术、信息、决策和生产推广应用等几大系统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专业服务作用,并建立病虫害防治的检查、监督、评比机制,把玉米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纳入各有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与评比以及一定的奖罚手段,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全面、统一贯彻实施。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新疆发生的玉米螟有两种,一种是欧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伊犁、博州两地,一种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乌苏至奇台一带,以及南疆各地州玉米种植区。玉米螟玉米主要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形态识别:成虫:中型大小的蛾子,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黑色,前翅翅面基色为淡黄色,上有几条褐色的横线,从翅基起,明显的有内横线、外横线、外缘线,内外横线之间的环状纹和肾形纹均为褐色的斑点,后翅灰白色或淡褐色。玉米螟形态识别:卵:椭圆形或卵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半透明略有光泽。常20~40粒产在一起,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6~20毫米,灰黄色或淡红褐色,背线明显,为褐色。前胸、中胸和腹部1~8节各有4个毛瘤,腹部每节在4个毛瘤的后侧方又有较小毛瘤1对。胸足黄色。玉米螟玉米螟为害特性:玉米螟仅为害玉米地上部分,具体部位常幼虫大小和玉米生育期而定。心叶:玉米孕穗前,幼虫孵化不久,咬食心叶,被害叶出现半透明薄膜的孔或小洞,孔洞多呈圆形,排列成行。雄穗:抽雄初期幼虫侵入雄穗,潜入小花内取食;幼虫长大后,从小花和心叶蛀入雄穗柄为害,使其容易折断,影响授粉。玉米螟玉米螟雌穗:雌穗抽出后,幼虫常集中雌穗顶端,取食花丝和未成熟的嫩粒,造成果穗缺粒或秃顶,并使籽粒残缺不全,容易霉烂,大龄幼虫自穗顶或穗基蛀入穗柄,影响营养供应,造成籽粒干瘪,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玉米螟茎秆:4~5龄幼虫蛀入玉米茎秆内,取食茎内组织。幼虫最低可达玉米地上1~2节,以果穗附近的茎节内最多。由于幼虫在茎内为害,使植物汁液外流,有时可形成白穗,受害茎秆遇风易折断。玉米螟发生规律:玉米螟在新疆北部农区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茎秆、果穗和玉米茬内越冬,春季化为虫蛹。乌鲁木齐和昌吉一带化蛹始期为5月上旬,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卵出现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6~7月是幼虫为害期,此时正值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对玉米为害最大,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一代幼虫多在茎秆内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底8月初,产卵盛期在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玉米螟玉米螟发生规律: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大部分在晚间羽化,羽化后即可交尾,1至2天后即可产卵,成虫每头可产卵块10~20块,卵粒300~600粒,最高可达1000粒以上。化蛹盛期在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底8月初,产卵盛期在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玉米螟成虫产卵的多少与植株长势有关,播种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