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外交战略与对华关系的异同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美俄的外交策略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美俄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概括起来,共同点是“遏制”,不同的是一个大张旗鼓,一个小偷小摸。本文将对此课题进行细述。关键字:美国、俄罗斯、外交战略、对华关系一、美国的外交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自上世纪与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战略也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美国外交战略总趋势”。第二阶段的主题是“美国的地区政策”。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克林顿执政以来,美国外交方针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美国的外交决策和外交思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混乱,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批评。我们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美国外交战略总趋势”。克林顿外交政策分析、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变化及世界经济趋势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这一阶段讨论的重点。第二阶段的主题是“美国的地区政策”。重点包括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美欧关系、美国与中东及西亚非洲的关系。下面分别介绍各阶段情况。1、美国外交战略总趋势。冷战结束,美国最大的对手自行崩溃,并不能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发言权。相反,今日的美国外交,在许多方面比冷战时期更加被动,更加受制于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难以形成一套轮廓清晰的长远全球战略。当前美国外交困境是国内决策过程的混乱直接造成的,而隐藏在机制问题后面的更深层危机,在于美国决策者无法形成一套适应国内新形势的外交思想。如果再深入探究的话,可以发现美国外交思想混乱的愿因在于美国国内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尽管美国决策者和思想家对美国对外关系的未来走向众说不一,但美国对外政策毕竟刚刚从冷战时代脱胎出来,具有相当的连续性,根据其政治观念和国内外现实利益,可以推演出其对外关系的大致走向。经济、安全、民主化,克林顿政府多次强调的三个外交目标的排列顺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在最近的将来,美国不会把任何一个大国视为直接安全威胁。就世界经济形势与美国对外政策来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逐渐取代昔日的政治和军备竞赛。世界各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会根据这一新形势调整各自的战略,美国也不例外。目前,我们尚难断定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否有一个长远战略,但它具有如下特点:强调经济安全;参与、策划和推动多边经济合作组织,并继续谋求在这些组织中的霸权地位等。2、美国的地区政策。就美国对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及拉丁美洲的政策来说,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欧洲,而不是亚太地区。目前,美国政府亚太政策的要点是:(1)搞好与日本的关系;(2)与中国尽量寻求共同点;(3)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防止核扩散。而对俄罗斯,克林顿的政策以199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以前,美国认为叶利钦是唯一的改革代表。在援助问题,俄罗斯优先。1993年以后,由于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克林顿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所有东欧国家。在对德问题上,美国看到了德国经济力量增强的现实,及时调整了对德政策。美德关系增强,美英关系减弱。在美国与中东和非洲的问题上,美国对中东关注的重点有三个:(1)在西部,极力促成阿以和平稳定局面;(2)在东部,实行双重遏制战略,确保石油安全;(3)集中打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美国对非洲的关注是与前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力量消长成正比的。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其势力从非洲逐渐退出。美国对非洲的关注也相应减少。其政策要点是:在非洲推广民主化,遏制该地区的原教旨主义势力。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3、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三、美国对华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进一步膨胀了美国的“称霸世界”的野心,但由于中、俄、欧盟、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梦想构成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中国被美国视为“潜在的最大的敌人”,从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奥巴马,美国对华在军事上进行遏制、堵截、包围,组织了一张巨大的网,从海、陆、空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包围。美国的一些当政者和学者坚持认为,既然美国赢得了冷战,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当然就应领导世界,缔造以美国为主宰的单极世界。他们认为,这样一个世界最有利于和平,因为单极结构比多极结构更稳定。它也最有利于发展,因为美国是“仁慈的霸主”。面对日益走向多极化的世界,美国也开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其特点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遏制目标,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两翼,以有效控制世界地缘政治“心脏地带”,即中亚为重心,确保美国在全球事务的领导地位。从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奥巴马,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战略,在军事上进行遏制、堵截、包围,组织了一张巨大的网,从海、陆、空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包围。如果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中国从海上到陆地,已被美国包围得严严实实,像一个横躺着的U形试管,只剩下东北亚和俄罗斯接壤的很小部分,“还可以勉强呼吸”,如果朝鲜半岛的局势某天风云突变,这一个小口也可能被堵上,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就成一个“O”型了。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送给中国的国礼是一副围棋。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暗喻,它暗示出美国的对华战略基本上就是围着中国投子布势的一盘围棋。四、俄罗斯对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接壤的两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有微妙的关系。尤其是自冷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是受全世界的瞩目,也是中俄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得更加的微妙而令人难以捉摸,是会朝着美国所鼓吹的“单级”格局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国家或联合体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而中俄的关系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中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1989年苏联解体之前,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通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举行了会晤,会晤结束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确定了两国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睦邻友好。这是中国在冷战期间同超级大国签署的第一个不针对第三方的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友好关系并没有得以继续下去。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倾向明显,俄罗斯并不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注重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俄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随后俄罗斯调整了外交路线,逐步实行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与中国进行多次外交上的沟通和交涉,并且在1992年底,叶利钦以俄罗斯元首的身份访华,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叶利钦在其执政期间,曾四度访华,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中俄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的不结盟、不对抗、完全平等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自普京开始执政至今,中俄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战略协作的内容逐渐充实,合作的强度和深度也逐步增加,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分歧和摩擦的存在,但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在普京时期,中俄双方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等问题上加强了合作力度,军事合作向纵深发展,并且不断加强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友好合作及协定,都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