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65-佛教文化發展樣式:傳承與創新方立天中國人民大學佛教學與宗教理論研究所所長一、問題的提出佛教文化的傳承是指佛教文化的傳播、流傳、承襲、承繼;佛教文化的創新則是指佛教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排除舊的,創立新的。傳承與創新是佛教文化發展的兩個基本樣式。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理論上涉及堅持與發展、傳統與現代、古代性與當代性、恒久性與時代性、原教義與新學說等重大問題,也觸及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世俗、佛教與民族、佛教與地域等關係問題,需要教內外學者深入思考、探索和總結。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實踐上涉及佛教文化如何面對、回應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新變化。當代這些矛盾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空前的提高,而人的道德素養並未相應提升;在人與人(即人與他人、社會、民族等)的關係上,緊張、摩擦、衝突乃至局部地區的戰爭,層出不窮;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氣溫上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危及人類生存的安全。佛教文化如何為緩解人類上述三大矛盾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提供參照,實是順應歷史而應該擔當起來的重大的歷史任務。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自覺反思佛教文化的研究,對佛教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認為,佛教文化研究,應當尊重佛教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從佛教文化的歷史發展軌跡中探尋其發展樣式,進而分析佛教文化的發展機制與發展途徑等問題。在確立佛教文化發展樣式的同時,我們還認為,傳承與創新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兩個重要範式,即一方面歷代佛教高僧、學者通過研究怎樣傳承和怎樣創新以及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活動,推進了佛教文化的發展;一方面前人對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實踐又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66-成為後人研究的物件,通過對以往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研究,藉以總結佛教文化演變發展的歷程、特點和規律。佛教文化研究範式問題關係到佛教文化研究的學術視野、價值取向和探究方法,關係到對佛教文化的重要內涵、基本性質和本真精神的理解和闡釋,關係到對中國佛教文化演變發展的歷史評價和現實評價,關係到今後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途徑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佛教文化發展樣式的視閾對傳承與創新作一學術性的初步探討。二、佛教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從佛教歷史來看,它所走過的全部路徑,它所經歷的發展軌跡不外乎傳承與創新。一部佛教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佛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自西元前6——前5世紀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以來,歷經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歷史演變。在這一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後面的佛教文化形態都對之前的佛教文化形態有所傳承,同時又有所區別,即呈現出鮮明的創新特色。印度部派佛教對早期佛教的戒律和義理的分岐,大乘佛教對小乘佛教義理的開拓性發展,以及所謂“大乘非佛說”的爭論,其實質都是如何認識、對待佛教的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問題。印度佛教創立後,逐漸向外傳播。它北上深入中國內地,形成漢傳佛教。又從尼泊爾北上,進入中國西藏地區,形成藏傳佛教。印度佛教還傳入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和我國雲南部分地區,形成南傳佛教。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過程,如在中國,不僅是一個佛教文化傳承的過程,而且也是程度不同地結合本土實際情況,進行佛教文化創新的過程。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以後,最初被視為方術的一種,隨後又被玄學化,迄至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創立了天臺、華嚴、禪、淨土等八個宗派。近代以來,又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佛教在中國的流傳是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即一方面傳承印度佛教的基本義理、主要信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67-仰和核心價值,一方面又不斷創造出適應中國社會和大眾信仰需要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式。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佛教文化既傳承又創新的過程,是傳承與創新的不斷互動、相互推進的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禪宗和人間佛教是漢傳佛教的兩個最大創新,對佛教的發展、前進產生了巨大作用。那種視禪宗和人間佛教非佛教的說法,實質上是否定佛教的創新與發展。歷史表明,傳承與創新是佛教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佛教歷史長期演變的基本內涵;歷史也表明,佛教文化發展有兩種樣式:一種是佛教文化的傳承延續,表現為漸進式的發展,一種是佛教文化的革故鼎新,表現為躍進式的發展。三、佛教文化的發展樣式之一:傳承佛教文化的傳承內涵十分豐富,包括佛教義理、戒律、儀軌,以及種種修持方式等,傳承的方式多種多樣,重要的如傳譯、講習、傳授、傳心等,有的宗派還形成祖師傳承系統。佛教文化傳承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在時間上承繼,在空間上傳播的過程,其實質是一個不斷在歷史和地域的傳承中協調矛盾、平衡矛盾、克服矛盾的過程。佛教文化傳承中所要面對解決的重要問題、矛盾、困難,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佛教文化在傳承中與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性格、民族習俗等矛盾如何處理的問題;佛教文化面對歷史演變、時代前進所帶來的社會時節變化因素,如何調整傳承的內容、形式、手段等問題;佛教文化在不同空間流傳過程中,如何根據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條件、生活方式、固有文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問題;佛教文化如何根據社會上的不同人群,如統治者、知識精英和平民百姓的不同特點,分門別類進行有的放矢地傳播的問題;面對某些佛教文化,尤其是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和漸趨消亡,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68-如何抓緊搶救和保護,以及如何保護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的問題;面對文化多樣性的社會現實,佛教文化如何既保持自身的特性,又與其他文化展開對話、交流的問題;面對整體“宗教生態”的複雜格局,佛教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傳承,進而開拓前進的問題。以上問題、矛盾、困難的解決,構成為佛教文化傳承內容的基本方面。佛教文化在佛教發源地印度傳承約17個多世紀後被中斷了,其內部和外部的原因都十分複雜。印度佛教文化在異國的傳播過程中,有的被本土化了,有的則“征服”了異地的固有文化,成為當地的主導文化。從佛教文化傳承的整體而言,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慘痛的失敗,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佛教文化的傳承主要是核心內容的傳承,即佛教文化傳統的傳承。佛教文化傳承與佛教文化傳統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動態概念,指佛教文化的流傳承繼,後者是指佛教文化的內在核心,核心信仰,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佛教文化傳統構成佛教文化的核心力量,也是佛教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所謂佛教文化傳承,最根本的是傳承佛教文化傳統。傳統具有多重性。佛教文化傳統是保持佛教文化的本色和特徵的關鍵性的穩定因素,同時又具有保守性、惰性,會阻礙佛教文化的向前發展。佛教文化傳統也具有變遷性,開放性,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轉化,不斷創新。傳統既需要積極的保存,發揚,也需要積極的更新,創造。四、佛教文化的發展樣式之二:創新創新是佛教文化發展的本質要求。佛教在廣大信徒修持實踐中高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把佛法、真理的權威置於個人權威之上,體現了以追求真理為歸依的精神。佛教在弘揚佛法方面,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時契機”相結合的原則,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真理,一方面又要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69-求契合時代特點和傳教物件的具體條件,並把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求真是創新的動力,理論與實際結合是創新的途徑。佛教上述兩項原則不僅表明創新是佛教文化發展的內在的本質要求,也為佛教文化創新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創新是佛教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標誌。佛教文化是開放的動態體系,它的發展表現為傳承,又表現為創新,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並行不悖。在佛教文化發展中,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創新有助於排除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積弊,有助於改良、完善和豐富佛教文化的內涵,有助於佛教文化的發展、提高。佛教2500多年漫長的歷史表明,它之所以能保持活力、生命力,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自身的不斷創新。佛教文化要生生不息,關鍵在於新的創造。佛教文化的創新主要源自社會歷史的變化,時代的前進和相應的人的精神需求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佛教文化作出積極回應,提出符合時代需要和人性需求的主張、見解。這也就是說,佛教文化創新的根源在於歷史與現實、傳承與“現代性”的矛盾。歷代佛教領袖、代表人物深入體察、充分瞭解社會矛盾的表現和特點,進而在弘揚佛法的理論與修持實踐兩方面作出新的論述、反應,構成為歷代佛教文化創新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內容。佛教文化創新的內容,包括了新派別的形成,義理學說的創新,儀軌制度的調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義理學說的創新,因為義理學說影響佛教的儀軌制度建設和信徒修持實踐,具有影響全局的主導意義。佛教文化創新的類型多種多樣,基本類型有原始創新、模仿創新和綜合創新等,其中博採眾長並經過創造性轉化而形成的新綜合體的綜合創新尤為重要。我們認為,一個真正的佛教領袖、代表人物應當從社會實際出發,對佛教文化傳統裏的有生機的質素加以抉擇、詮釋、提升和闡揚,以適應弘揚佛法的新需要,推動弘揚佛法事業的新發展。這裏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後人是否擁有對佛法的解釋權的問題,我們認為,回答應當是肯定的。當然解釋者的態度應當是嚴肅的、慎重的,解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70-釋的內容應該是符合佛法核心精神,合乎邏輯的,其結果是有利於佛教弘法事業的。還有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後人創新的學說、派別是否還是佛教呢?這裏有一個判別佛教的標準問題。我們認為,釋迦牟尼提出的緣起說和苦、集、滅、道“四諦”說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主要信仰與核心價值,凡是佛教界人士的闡釋符合這一核心思想、核心傳統的,都是對佛教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那種以佛教一定時期的理論為唯一的絕對的尺規,否定後來的學說,排斥後人的發展,是不可取的,是影響佛教的開拓,妨礙佛教的發展的。至於斷章取義,歪曲佛教核心信仰與價值,摘取佛教術語、名詞、字句,宣揚另一類思想,藉以達到另一種目的的,則自然是非佛教,乃至反佛教的了。由上似乎也可初步確立佛教文化創新的基本尺度:一是符合佛教的核心信仰價值;二是能夠結合時代特點,適應、滿足人們的信仰需要;三是有助於推動佛教的向前發展。佛教文化如何創新呢?我們認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佛教本土化。在中國,所謂佛教本土化也就是佛教中國化。印度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適應,相結合,容受中國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改造,使佛教打上了中國社會的深刻烙印,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特徵,具有中國文化的品格和特質,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獨特精神和風貌。也就是說,佛教在中國既繼承又改造、發展了印度佛教,在發展印度佛教過程中創造出了中國佛教。佛教中國化的途徑和內容,重要的是展現為佛教義理,佛教神靈信仰結構、佛教倫理道德、佛教文學藝術,以及佛教制度、教儀和生活五個方面的中國化。佛教中國化是整個佛教發展史上最重大的創新成果。佛教文化創新的實質主要不在於某些佛教文化具體內容的變化,而在於佛教文化傳統的轉化。這裏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是,我們講的佛教文化傳統的轉化,不是簡單否定佛教傳統,更不是徹底否定佛教傳統,而是在佛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71-教傳統的內核、精神的基礎上作出新詮釋,新發揮,是在佛教傳統內部依靠其積極方面去轉化其消極方面。這種轉化在內容上是富有創造性的,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這種轉化工作是為了佛教不斷揚棄傳統中的消極因素,強固傳統中的積極因素,為傳統增添新的積極成份,從而推動佛教文化傳統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發展。五、傳承與創新的良性互動傳承與創新不是絕對對立、互相排斥的關係,而是對立統一、相即互補的關係。傳承對創新的推動。首先,傳承為創新提供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創新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創新者主觀選定的條件下,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以往傳承下來的客觀條件下進行的。其次,傳承為創新提供“問題意識”。凡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障礙,或傳承中取得成功的心得、體會、經驗,都足以構成問題意識,為創新提出新課題,推動創新的開展。再次,傳承為創新提供內在的積極因素。佛教文化創新的一條基本途徑是,凸現佛教文化內部的某種積極因素,並加以闡發,使之成為佛教文化的主流或主流之一。創新對傳承的推動。第一,創新豐富了佛教文化的內涵,為傳承提供新內容,使佛教文化傳承生動活潑、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