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毕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忙于交论文、作答辩,很多学生被学位论文搞得焦头烂额的,其中就包括论文的引言和最后的致谢部分。有的研究生不会写论文的引言,连致谢都是抄的别人的。在导师的印象中,过去学生的致谢常常会将一场严肃、紧张的答辩带到另一种气氛中,不掩饰、不夸张的真情流露,但这样的情形如今却越来越少。相反,致谢部分俨然成了学位论文抄袭、应付的重灾区。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谈谈学位论文的引言和致谢应怎样写。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也就是说,1)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2)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比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地,一篇关于蛋白Bcl-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1.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2.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3.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4.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5.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几个月前,一位博导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了一位六年前在自己实验室轮转的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致谢词,让很多人动容。这位学生因为中途被迫换导师转研究组多折腾了几年,其间几乎要放弃做科研。因为现任导师“爽快”地接收了她,如今才能得以顺利毕业。在致谢词中,她感谢导师在困境中的相助,感谢家人给予她的支持和自由,尤其是在实验繁忙无暇照顾家人时的理解,当然还有同窗的情谊。同时,她也没有忽视在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中提供帮助的其他老师和技术支撑人员。细节之处,体现她的回忆之深。除此之外,这些经历给了她最深刻的体会。曾经的她向往“功不费于无益,事必期于有成”的人生,但就科研来讲,并非如此——“做不出结果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忙了几天却两手空空”。现在的她懂得,“有益无益,不是当下就能判断出来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或许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它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对老师和同学以及家人的态度,有时候很有趣。”中科院高能物理所A研究员说。中科院动物所B研究员也表示,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导师指导学生并不认真,反映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上错误百出。但到了致谢部分,学生夸赞导师“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等等,简直让导师汗颜。再比如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C教授,在外审论文时,甚至会先看致谢部分,如果发现有虚言,就特别注意该学生的“绪论”是否有不实之词。这样一来,论文“致谢”虽不会对学位论文、毕业答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一不小心,暴露真实的形象是大有可能的。文字的感觉、写作的天赋人各有异。几年前,东北林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因用文言文写成的论文“致谢”一度走红网络。内容涉及论文写作过程、学习期间的调研经过以及对70余人的感谢。人们纷纷被他出众的文字功底和浓情所感动。但事实上,除去语言的形式,致谢的内容无非是师恩难忘、同学情重、亲人支持、自我勉励。重点在于,独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过往细节以及诚恳的表达。所谓真情实感,既不会被埋没,也不是包装可以得来的。不过,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论文“致谢”会引起导师们多大的关注。实际上,尽管导师们也认为重要的是研究工作本身以及论文主体部分的写作,但仔细阅读论文“致谢”部分,还是能够看出很多信息。其中,言不由衷、用词肉麻,是最让人难以忍受。对此,许多导师深有同感。即使学生在心里面对自己的导师很不以为然,甚至还闹出过不愉快,但是在论文中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汇包括:“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正直”“人格伟大”“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功底”“平易近人”等等。曾经就有学生因为使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文采飞扬”的词语3110643181研究生毕业论文扣扣而在组会中被A研究员严厉地批评。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有的学生还会在其中出现拼写或者语法错误。在网上,围绕学生论文“致谢”的文章不在少数,跟帖讨论也常常十分热闹。其中要数A研究员对“致谢”的要求最为“严格”。他的原则是“致谢”中涉及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不能过分,否则会要求修改甚至删除。其他部分,毕竟“致谢”是个人的事,都会尊重。还有的导师自嘲:所有的学生致谢我时都加一句:感谢老师的鞭策。看来我的鞭子是经常策孩子们,都留出伤疤来了。除此之外,虽属调侃,也道出了一些导师的个人看法。论文毕竟属于学术产物,致谢涉及内容应该跟研究本身相关,过于琐碎的生活细节尽量避免。“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拉出来致谢一番,虽然是好意,却使得『致谢』变成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主旋律。”A研究员说,还有的学生对亲人尤其是爱人煽起情来,简直“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他看来,反而显得轻浮。当然,这不意味着“致谢”不能发挥情感。B研究员还记得,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致谢部分最大的突破就是,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提到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毕竟那时一个家庭支持一个博士生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他还专门将论文的那一页寄回了家,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谢。尽管时代在变化,致谢的格式、范畴理论上没有限制,年轻的学生们还会把大量网络语言放到致谢中,甚至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言辞调侃,大多数导师还是选择不加干涉。但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D教授认为,致谢的写作还是应该相对遵循一些内在原则。“致谢不在于一味地拔高,或者刻意煽情。而在于,首先是否恰当,其次是否真的与自己相关。”但在A研究员眼里,“当一个学生平时不听你的,最后却猛夸你的时候,你作为导师剩下的只有悲哀”。而在C教授看来,“致谢”的一大弊病还有抄袭。许多论文的致谢都是从师哥师姐论文里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过来的,所以千篇一律,甚至连错别字都懒得修改,没有丝毫的诚意。如果这部分也认认真真地查重,相信应该是最高比例的“抄袭”!因此,越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越是论文出问题最严重的地方。C教授说,有学生大概混淆了致谢与评价的意思。致谢应该具体指出什么人在什么方面提供了什么帮助,而不是用定性的语言去评价导师本人,这不叫感谢!“经历了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从对科学研究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尤其这是在一个人最快速成长的黄金年龄,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因此,B研究员认为,如实地把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叙述出来,这就是致谢。A研究员也赞同,好的致谢在格式上不需太讲究,生动、有趣、实在最好。有些国外的学生会感谢他的宠物狗,有人会提到一些很细微的生活细节,比如一起喝咖啡讨论问题等等。然而,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克制的表达体现在论文“致谢”中却成了一种“奢侈”。在D教授看来,“致谢”部分在论文的结构中,是能够相对直观地反映一个学生治学和为人态度的。而且,“致谢”本身必须是在一种非功利的意义上才是有存在价值的。致谢作为论文的一部分,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学术修养。C教授表示,当我们整体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不是沉下心来,踏实诚恳的,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B研究员还特别提到,国际期刊历来看重论文“致谢”,早已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规。但中文期刊对此向来多有疏忽,可见国内学术界对其重视程度不足。C教授也无奈地表示,想要通过修理“致谢”来平直学生的内心于事无补。除此之外,感恩之心本是一种人之常情,它是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身边人的态度,拥有这样态度的人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这是本应得到重视和鼓励的。“可如今,即便是在校园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功利,人文关怀的缺失,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思考习惯的改变,记忆的细节空洞、苍白,唯有结果才最重要。”D教授说,抱着这样的心态写出的“致谢”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