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中国古代手工业课程标准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中国古代手工业1.手工业经营形态2.手工业成就(1)纺织业(2)冶炼业(3)陶瓷业3.古代手工业特点一、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材料四: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技术水平高。劣势: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3、汉朝:7、明朝:已经相当发达,品种多、技艺高远销海外(“丝国”)成为百姓主要衣料,已经出现4、唐朝: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兴起。5、宋朝:棉纺织业(一)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原料用的是2、商代: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二、手工业的成就6、元朝: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麻和葛养蚕和丝织技术纺织技术官营纺织业私营作坊发展,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黄道婆棉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安泰是个虚拟人物,他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新石器时代,他发现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桑养蚕为生。接着他来到唐代,发现唐朝经济比较发展,纺织作坊也比较多,即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后来他参观了一家私营作坊,惊奇地发现那里纺织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禅衣,那禅衣晶莹剔透,华美轻巧,重仅49克,真是爱不释手。之后他又来到了宋代,走在大街上,他发现那时市场上到处都销售棉衣,老百姓们也个个都穿起棉衣,棉衣成为最常见衣服。他自己也买了一件宋朝棉衣继续悠然地走着……◆中国人衣着原料变化:•麻、葛、蚕丝、棉丝织品一直不是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明代中后期,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2013年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青铜器新石器时代有了小件铜器商代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铁器春秋战国出现了人工冶炼铁器,出现技术汉代推行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自然通风演进到________后发展到畜力鼓风(马排)________北宋已经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________,用于制作兵器灌钢法人力皮囊水排(东汉、杜诗)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2)冶金业炼钢和淬火铁业官营礼制冶铁技术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2)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制陶业原始时代彩陶(如蛋壳黑陶)工艺水平相当高唐代“________”风行一时制瓷业先秦时期出现原始青瓷东汉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唐代唐代制瓷业已成为_______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南青北白),唐晚期首创_______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出现五大名窑(地理位置)清朝_______年间,发明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唐三彩独立康熙釉下彩绘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3)陶瓷业粉彩瓷器1、部门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2、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并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3、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4、地位: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青铜器、丝绸、瓷器三张名片)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从世界地位、经营形态规模、技术水平、分布等方面归纳)思考: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领先于世界,为什么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技术革命?①中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④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⑤闭关锁国政策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产生的根本原因.【探究】“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在读了这段材料以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所受到的启发和感触。思路(1)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2)发展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常胜不衰的法宝。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先进技术,敢于创新和突破才能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处于时代前列。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