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题目介绍①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押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②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歇指调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阙都相同的。用作引子。永遇乐①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押仄声韵。也有押平声韵的。②曲牌名。有调无词。为戏曲乐队所用的伴奏乐曲。以唢呐演奏,锣鼓配合。水龙吟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倾诉的悲愤,乃“”。幼安稼轩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豪放苏辛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生平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著有《稼轩长短句》,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创作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弃疾名句1.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2.看试手,补天裂。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资料链接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7.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整体感知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课文讲解文意串讲《水龙吟》阅读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千里清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远山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写景抒情,客观主观“愁”、“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比喻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游子了。“吴钩”、“栏杆拍遍”: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鲈鱼”、“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典故“求田问舍”:买地置屋“怕应羞见”:“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流年”:时光流逝。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典故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请求。“红巾翠袖”: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讨论与研究1.上片中词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2.词中有生动的景色描写,描写了哪些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3.其中的“游子”指谁?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作者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正)许汜——谋取私利(反)刘备——雄才大略(正)桓温——叹时光流逝(正)6.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作者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孤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意境,来烘托“登临意”。2.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3.用典抒情。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写作特色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课堂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主旨辛弃疾创作这首《水龙吟》主要是“无人会,登临意”的郁闷,因此词的中心旨意是宣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拓展阅读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九畹①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投湖南汩罗江而死,前人称他为湘累。写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