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专题线索:191719181921192519281932193619391945195319561964197519851991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列宁时代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新经济政策实施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苏联新宪法颁布二战爆发二战结束斯大林逝世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下台苏联经济停滞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解体考点一列宁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一、考纲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二、考点搜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三、梳理复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原则特点作用和实践效果人民不满,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推行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多种所有制;利用市场、货币和商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从实践上探索了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险恶的国内外战争环境(帝义和反动阶级)和物资极度匮乏余粮收集制普遍工业国有化禁止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单一公有制;用行政命令、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集中财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应付战争巩固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史料研究:史料(2012·江苏高考,改编)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如何理解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知识延伸:(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1、有人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看做是列宁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如何实践这一构想的?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问题?错误的实质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先进的生产关系脱离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理想化社会主义一致性: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取消商品贸易——计划经济。出现问题原因: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占大多数。错误的实质:说明:2、新经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相比,哪里退了?哪里没退?实质是什么?史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全集》42卷马克思设想生产资料:公有制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取消商品交换和货币分配:按劳分配退的表现:恢复私有制;利用市场调节和恢复商品交换和流通。没有退的表现:公有制主导;计划管理(固定粮食税);按劳分配。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A3、《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全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试题调研:1.(2013·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2.(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CA四、课时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1、完成《步步高课时练》第23讲2、完成《金考卷》考点25考点二斯大林模式一、考纲要求:斯大林模式二、考点搜索: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2、农业全盘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及评价;三、梳理复习:(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况:1.含义又称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点归纳为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划一。2.形成背景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根本原因)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结论: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3.形成过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4)形成标志(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1.进程①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社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2.成就①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3.弊端A、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B、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C、追求高速度、高积累,粗放经营;史料一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知识延伸:(1)西方、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比较:材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2、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首先发展重工业。理由: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摘自《世界历史》杂志3、“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道路与苏联相比有何相同点?取得什么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6分)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举措: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2)苏俄(联)农业政策的变化及作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巩固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推行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巩固工农联盟,从而巩固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新经济政策实现粮食税颁布农业集体化方针满足战争需要,巩固政权;掠夺农民,遭到农民反对,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1.十月革命初期2.1918年3.1921年4.1927年A、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B、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长期的滞后;C、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质是犯“左”倾错误。三、梳理复习:(三)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材料一:“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斯大林选集》材料二: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为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总共用了约13年的时间。——斯大林结合材料和教材138-139知识,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政治:思想:生产力:重工业为先导、高速度为灵魂;生产关系: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手段;单一公有制。高度集权、一党专政;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史料研究:史料(2012·山东高考,节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四)评价斯大林模式:1.历史功绩: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100%13%75%243%600%1913年1920年1925年1932年1937年系列1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