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的社区力量培育一、案例背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打工。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步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制度上的局限,农民工在城市谋生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开始扎根北京外来工聚居社区,开展外来务工者社群融入社区项目,希望通过开展社群教育,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研究,倡导政府在外来工政策上的改变,推动外来工群体城市生活基本权利的实现。二、问题分析与预估(一)选择社区服务参与人群20013年,北京近邻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与人群的特点,选择30到45岁的流动妇女群体作为服务介入的群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年妇女这个群体,有的在外工作,有的则在家照顾孩子,总体来看,这部分群体相对空闲时间较男性更多,有条件参与。第二,中年妇女背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其对于城市打工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特别对流动生活对家庭的影响更有体会。而她们也最需要有机会,有条件缓解这种双重压力。第三,社区里面的女性较男性更加愿意走出来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更加愿意彼此之间结成更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的支持。在文化活动中更加愿意开放自己,享受活动的乐趣。(二)选择适合的服务内容在流动人口社区,外来工群体有着多方面的需求,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选择什么作为服务内容是能否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这就需要对于社区需求的不同层面加以分析,找出真实的社区需要,同时又能和我们的工作能力相结合的服务内容。相对于生计问题、拖欠工资、子女就学等等,外来工群体的文化生活较少被关注,但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是这个群体城市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该社区从关注流动人口社区社群文化生活着手,减少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无力感,对该群体进行意识醒觉和提升,成为该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三)选择适合的社区介入方法外来工群体需要朴素、活泼,特别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反映他们每一天酸甜苦辣的文化生活。而民众戏剧的方法,由流动妇女自己出演,演自己的生活,社区能够参与,工友喜闻乐见,非常适合这个群体。从机构的资源和能力来看,该社区选择借助外部专业民众戏剧教育机构的老师资源,同时机构的工作人员曾接受过戏剧工作坊的培训,因此有条件开展戏剧工作。最重要的是戏剧工作的专业手法能够和赋权的理念相一致。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保证了工作的目标能够达成。(四)服务目标流动人口社区妇女戏剧小组工作希望达成以下目标:第一、丰富流动人口社区文化生活,建立积极向上,属于外来工群体自身的社区文化。第二、增强小组参与者的权利意识,提升自信心,培育社区骨干。第三、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外来工工友的权利意识,增强社群归属感。第四、组织以社区妇女参与的社区文化小组,培育流动人口社区建设的力量。第五、建立社区工友,特别是妇女间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彼此间的互助支持。三、妇女戏剧小组工作的理论视角在开展社区妇女戏剧小组的过程中,该社区社工应用了社会工作理论中赋权的视角,因为该理论与工作目标和以及内容和方法是一致的。赋权在于减低个人的无权感和对生活的无控制感。而在开展的戏剧小组工作中,流动妇女们以戏剧表演为平台,自编自演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在其中提升能力,增强凝聚力。这样的探索正是外来工群体面对权利的问题,面对自身的生存状况,开始认识到自身的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创造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让更多的人看到外来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同时提升外来工群体的自信心、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群体支持,建立支持网络。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是这个群体自我意识的觉察、互助合作开拓资源与机会、脱离受压迫的环境与改变社会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赋权视角社会工作的具体体现。四、服务实施过程1、小组的缘起——赋权的基础这一阶段属于组员招募和建立小组阶段。2013年10月,在了解了社区外来工对于文化、文艺活动的兴趣后,该社区服务中心开始组织社区一些热爱文艺的人,开始了文艺活动的小尝试。从开始的学唱歌,学跳舞,逐步发展为周末文艺小剧场,成为一个工友可以展示自己文艺才华的社区小舞台。周末文艺小剧场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参与的流动妇女们兴致很高。很多坚持参与的成员,则慢慢成为了骨干,慢慢形成了一个文艺小组。2、探索赋权之路此阶段属于关系初步建立阶段。持续开展文艺小剧场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唱歌,教歌,以及放电影的方法,也开始尝试小组活动的专业方法,用这样的方式来探索社区参与者的兴趣,以及哪些人有兴趣来参与这些活动。除了日常工作,13年10月份,机构开展了第一次社区综合艺术工作坊,请香港和台湾方面的专家进行戏剧工作坊的培训,给工作团队提供了不同的艺术工作形式:绘画、唱歌、戏剧、手工艺,使整个工作团队对艺术发动社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阶段小组处于探索赋权理论如何应用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有限,虽然赋权的基础——空间已经具备,但是对于到底怎么赋权,整个工作团队很迷茫和困顿。此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仍然是一个有资源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工作团队利用本身的优势,为参与的成员创造学习戏剧知识和技巧的机会,增加学习的资源。同时通过这种学习,让参与者对自身的处境也会有一个认识,感受到培训师身上不同的精神,进而提升她们从戏剧中看到自己、表达思想的自我意识。3、赋权的实现第一次演出之后,流动妇女们参与戏剧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现出来,社会工作者也开始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也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即工作人员主导的戏剧工作形式,也确定了工作的形式和工作的原则,工作团队确定工作人员做大院居民的访谈,从访谈中搜集故事,把故事变成剧本和小组成员一起排练。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从一个组织者、推动者、领导者逐渐地变成协同者,这时候所谓的平等合作的关系才开始建立。也就是说,刚开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想利用自身的优势去为这个群体服务,但是其实能力也是有限的,也忽视了小组成员的潜能和动力,当转换到陪伴的角色时,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建立,成员的主动性也会被激发出来。其实这个过程对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赋权,让工作人员有能力去重新看待自己的角色时,自身也在成长。戏剧《大院》在五一节成功在社区中演出,得到大院居民的肯定,这也使得戏剧小组的成员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我们有能力演好戏,从而激发其自己改变的动力,这可以降低个人的无力感,达到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这也是赋权过程重要的目标。4、赋权的继续进行小组动力持续深入,加入社群教育的内容。戏剧《大院》编排的工作过程,使整个工作团队对与小组一起工作有了全新的体会和经验,工作思路清晰,社会工作者决定利用讨论带出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下一步戏的内容。制定了工作流程:利用参与式分享生命故事的方法,选择话题,运用一人一故事的形式把故事表演出来,在选择话题的过程中进行社群教育。同时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变成剧本,剧本主要由小组成员撰写和共同改写,工作人员只起到协调作用,这个阶段剧本的思路和想法更多是小组成员提供的,这与工作团队之前的工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当2014年10月份,戏剧小组的流动妇女们登上正式的舞台,从容地演出大院的时候,真正显示出了赋权所产生的效果,那就是发掘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自己决定生活的能力,充分相信她们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回溯整个戏剧小组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由主导变成协同伙伴的时候,平等合作的基础才开始建立,参与者主动做事的环境才开始营造出来。赋权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有迹可循的。五、专业反思根据对戏剧小组发展过程的梳理,该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对于自己在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得出一些反思:1、赋权是双向的,赋权过程中专业关系与专业角色的放下是赋权实现的重要条件:2、赋权的环境是关键。从专业角色转换到协同伙伴的关系时,平等合作的基础才开始建立。让大姐们主动做事的环境营造,才有利于她们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才可以让参与者看到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强其自我肯定;同时也让专业的工作人员开始怎么样把赋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的共同觉醒,来推进小组向前发展。3、外部资源的引入是重要的,参与者能够透过外部资源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其改变的动力;同时亦能透过外部的资源来察觉自身的真实处境,从而对自身的权能和才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达到对自我的尊重和肯定。4、适时的打造条件,增加参与者与外部环境接触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打破参与者缺少维持机会均等的资源结构与价值体系,从而降低个人的无力感,增加对自身权能和才能的肯定。通过这种自我肯定,也激发参与者与外部交流的欲望,达到通过实现与环境的交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5、社会空间的开创是重要的,社区图书室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空间,为小组成员以及广大的大院居民提供一个有异于资本挤压下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之外的社会空间,同时也是农民工群体一个精神文化的空间。同时也为戏剧小组参与者反抗劳动和生活异化打造一个实体空间——赋权的实体空间。6、人际关系的承载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空间,小组参与者之间密切的人际交往是她们缓解生活压力的另外一种精神空间。通过对成员各自遭遇的诉说,增加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小组关系的发展。所以在赋权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7、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对戏剧小组的成员进行不断的跟踪回访,及时了解参与者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小组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从人在情境中的观点来看,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兴致,通过不断跟踪回访,了解参与者想法的同时,也了解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戏剧小组工作的开展也是重要环节。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