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二到底是什么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案例1: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7岁。小的过一年死了,大的带到孤儿院生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案例2:伤仲永金溪县有个人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是耕田的农民。仲永不到五岁时,突然有一天哭叫着要玩文具。父亲对此很惊异,因为仲永从未见过文具。父亲从邻居那儿借来文具给他玩,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还自己给诗写了个题目。那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被全乡的秀才传观欣赏。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做诗,他立即可以写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县里的人认为这事很奇特,渐渐地就常邀请他和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银钱求讨他的诗。父亲认为这件事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县城里有名望的人,不再让他学习。过了几年后,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得与普通人一样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会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案例3:凿壁借光汉朝时,少年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然而,他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他想继续看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一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于是,匡衡卷着铺盖来到这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要让我读您家的全部书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第一节人的发展观与教育一、什么是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什么是人的发展发展: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这一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和完善过程。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注意)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意的发展—情感、意志(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向)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物质基础影响作用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谓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1)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2)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绪到高级情感的顺序发展。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设计一组卡片,每张卡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画有一种动物,如猴、狗、熊、虎等,下半部分画有一种家具,如桌、椅、钟、橱等。测验时,要求一半儿童记住动物并予以复述,另一半儿童记住家具并予以复述。结果发现,低年级儿童往往把不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给记住了,而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却很少能复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日益倾向于符合任务的要求,力求排除另一半画面的干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能连续保持注意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后推,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后推;营养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成熟提前。2.每个个体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身高、体重);不同方面的发展在同一发展阶段不均衡(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几乎没有进展)3.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敏感期):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形成的时期。人类心理学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他首先研究的是鹅的认母行为,他发现,小鹅在刚出生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当小鹅第一个见到是鹅妈妈时,就跟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到的是洛论兹时,就跟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可是后来,洛伦兹又发现,如果在出生的20个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的这种认母行为丧失了。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发展关键期“。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4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小学一两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时候初二和高二是逻辑发展的关键期整个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婴儿期(0-1、1.5岁)幼儿期(1、1.5-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2、13-15、16岁)青年期(16、17-25、30岁)成年期(26、31-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阶段性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各不相同(2)表现在不同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倾向上(兴趣、爱好、性格等)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二节人的形成发展因素一、各种不同的人的发展因素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一、各种不同的人的发展因素论(一)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二因素论遗传和环境(三)三因素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四)多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心理、反馈调节(五)二层次三因素论可能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现实因素:各种类型和各种水平的活动(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霍尔【美】心理学家,“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美国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2.环境决定论人完全是环境的产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华生【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按照我的意思把他们训练成为某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二)二因素论(遗传和环境)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儿童心理学家施特恩【德】“儿童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早期儿童心理学》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二、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四)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讨论: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的素质成熟程度同教育的关系)一个双生子甲从46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同另一个乙比较,甲用26秒完成爬梯动作,乙用45秒;而乙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乙只用10秒就完成了爬梯动作。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狼孩所承受的是人遗传的基因,但由于后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教育,使它几乎丧失了人的特性。资料(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外部世界。即围绕在个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不包括有目的自觉地对人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政治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风气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孟母三迁”墓地闹市学校鸡人苏吉特-库玛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发出“咯咯”的声音。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岁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在此期间,他几乎没有与人打过交道。古埃及有个皇帝,为了知道人的语言能力是生而具有的,还是后天学来的,曾残酷地将两个新生儿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