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何克抗Email:hekk@bnu.edu.cn、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3一、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日益普及,而且国际教育界也公认: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少数老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势所趋、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还有不少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4一、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多的老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5一、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错误认识涉及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什么是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如何实施有效的整合?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下面二、三部分的内容就是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实现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作一扼要的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6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1)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7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1)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②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答疑、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8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1)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②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较晚——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1982年有4所中学成为首批试点校),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地学,所以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但是在我们中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不仅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如此,甚至到了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模式仍然主要是CAI。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9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1)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③IITC(IntegratingInformationalTechnologyintothe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这一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信息技术教育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1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见美国教育部2000年“教育技术白皮书”)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2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为了便于对这一总体目标的把握与实现,我们可以在这一总目标之下划分若干子目标:①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②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③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指,重视信息与信息技术,并能在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是指,自觉遵守与维护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应用网络技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上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④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3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前有关论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与论著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的研究,因而至今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成千上万教师的教学实践,长此下去必将使广大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来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整合的定义与内涵尚且缺乏了解,又怎么可能找到实施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更不用说深层次的整合了)!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及损失可想而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4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创设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很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由此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只有抓住上述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这是因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5(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环境”这个概念的含义比较广泛(教学过程主体以外的一切人力因素与非人力因素都属于教学环境范畴),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言,这一含义和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仅仅看成工具、手段的CAI或CAL相比,显然要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其实际意义也重大得多。三个基本属性并非平行并列: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新型教学环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作用是要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而其目标则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很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而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整合”的落脚点即“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整合”的内涵与本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6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CAI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涉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它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所以它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之间绝不能划等号。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将CAI课件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整合”并不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除了把它作为辅助教的手段以外,还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而且CAI只是整合过程(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局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把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师突破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直观教具、演示教具,并且这种场合的CAI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或环节)。可见,这两种场合的CAI课件运用,即使不从其内涵实质而仅从其应用方式上看,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必须依据上述三个基本属性来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才是比较科学的、全面的;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真正有效的能实现深层次整合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