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博士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要求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从注重知识拥有到注重思维品质、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表现以及知识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重心上移,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正迅速替代低能职位,已经成为教育的人才的培养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的原动力信息时代的课程学习特点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自主性:不受教师与课本的限制、不受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课程学习内容具有时效性、实效性: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丰富的资料,可表现处于不同状态的知识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学生可积极参与到学习内容的从新组织与构建信息技术对教育课程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客观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客观要求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发展成为可能。政策重点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神和实践能力从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部长的讲话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与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解读政策信息目标:“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都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了实现这种“融合”,要求各地的中小学不仅要积极建设硬件环境(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更要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融合”。这就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整合的根本目标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整合的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整合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在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整合的基本方法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现有的教学效果;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模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并不是装样子的那一种。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达不到投影、幻灯、录像的教学效果,或者只是简单的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使用就毫无意义。因此,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评价方式也与前一层次相同,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教师多了一项工作:对交流的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优于前一层的积极性。此外,此层次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

1 / 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