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书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2,No.3March,2011收稿日期:2009-09-14;修回日期:2010-03-23.作者简介:郑慕强(1981-),男(汉),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和企业创新。文章编号:1000-2995(2011)03-008-0001FDI技术外溢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郑慕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外资企业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考虑本地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探讨了横向外溢效应、纵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福建和广东9个行业的177家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本地企业拥有外资企业更好的竞争、示范和员工流动的横向外溢效应,他们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也会更好;(2)纵向外溢效应(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效应)虽然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也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其作用程度则相对弱很多;(3)另外,FDI技术外溢会通过影响本地企业吸收能力,进而影响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键词:横向外溢效应;纵向外溢效应;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本地企业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1引言近年来,本地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全球化、消费需求多样化、技术跳跃式革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创新活动,已成为本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主题,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本地企业这种竞争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要通过不断的外部学习和知识创造来获取。众多研究指出,技术进步往往不是来自本国研发,而是国外技术转移、知识扩散的结果[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本地企业如何能在与相关外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不断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与知识,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仍然是摆在学术界、企业界与政府面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从企业层面看,技术外溢就是外资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而把先进的技术非自愿地“传递”给本地企业,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资(FDI)带来了“打包的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可通过哪些渠道产生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外溢呢?Blomstrom[2]认为FDI的技术外溢表现为增加了与本地企业的竞争和人员流动以及对当地企业的示范作用。Dun-ning[3]则认为技术外溢主要来自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建立的上下游链接关系,也就是供应商-顾客关系。Kinoshita[4]则把外溢效应分成四种:示范-模范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和与外资企业链接效应。有的研究则从行业关系角度把其分横向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员工流动效应)和纵向外溢效应(前向链接效应和后向链·2·科研管理2011年接效应)[5]。探索这两种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情况对本地企业制定创新战略有重要意义。纵观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存在下述三项关键问题。第一,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的选择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MacDougall首次把技术外溢效应作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进行分析以来,中外学者所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几乎都是从国家或行业层面来分析外溢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或工业产值的影响,对于企业技术外溢情况的研究多数也是基于行业层面的角度出发,而以企业为对象的分析研究则较少。郑秀君[6]与原小能和宋杰[7]虽然以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有技术外溢的存在,但是本地企业是否真的有受益于这些“存在”的技术外溢呢?而这些技术外溢是否都有助于提高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呢?从本地企业角度研究FDI的技术外溢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第二,实证研究的样本范围和数据选择问题。国内对FDI技术外溢的实证研究,基本都选择国家层面或某个省份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而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边远地区吸收外资情况差别巨大,即使同一个省份,地区间外资企业数量也差别很大,这样的研究结论不免大打折扣。原小能和宋杰[7]虽然尝试从长三角四个外资最集中的城市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其研究的样本量太少。第三,对吸收能力的考虑与测量问题。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员工培训效应和链接效应。理论上FDI存在技术外溢效应已经普遍得到认可,然而对于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得不到一致的结论。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本地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则不然,或者只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检验结果的不一致除了受模型、分析方法和数据选择等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本地企业自身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模仿能力,因为外部的技术虽然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但不是意味着本地企业一接触就必然能掌握这些技术。近年来,虽然以Wang和Blomstrom[8]和Borensztein等人[9]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关注东道国的“吸收能力”,但他们对吸收能力的量化过于片面,仅仅使用人力资本存量或者当地企业研发能力等单一指标,这样的研究结论很难让人信服。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工作:(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直接探索本地企业是否有得益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如果有,那么哪些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大?①(2)本研究调查的177家本地企业均设在福建和广东两省(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这里的本地企业与相关外资企业的联系会更多,所以技术外溢最有可能产生。(3)本研究采用“过程方式综合指标”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包括理解、识别、运用外部信息等7个题项。显然,本研究的提出,一方面能祢补现有研究的显著缺少,另一方面有助于分析和指导本地企业在与相关外资企业的联系中怎样进行外部学习和技术创新。2研究设计2.1研究假设2.1.1横向技术外溢效应对于产业间横向外溢,Li等人[10]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主要从与外资企业的竞争效应中获益,而其他当地企业则主要通过模仿效应和传染效应获益。蒋殿春和厦良科[11]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行业内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的途径,发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体现为示范效应和科技人员流动效应。Mohnen[12]认为示范/模仿效应主要通过“逆向工程”来实现本地企业技术创新。Dunning[3]认为外资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培训,而这些优秀员工之后投向本地企业工作把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到本地企业而产生外溢。Lutz和Talavera[13]则认为外资企业的进入肯定会给东①关于这个命题,《科学学研究》2009年11期“FDI技术外溢效应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一文已做了尝试性研究,但是该文没有把五种外溢效应归纳为横向外溢效应与纵向外溢效应进行研究,另外该文也没有考虑到本地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3期郑慕强:FDI技术外溢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3·道国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而迫使本地企业不得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Blomstrom和Kokko[14]则认为FDI首先通过人员培训、人员流动和投资等促进了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当地技术创新水平。我国学者陈涛涛等人[15]对影响FDI东道国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行业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差距”是影响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吸收能力的一种体现。外资企业的进入首先是让本地企业在与其竞争时通过“干中学”不断缩短这种差距,最后收获技术成果。基于上面的分析和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1:横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假设2:横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有正向的影响。2.1.2纵向技术外溢效应对于产业间的纵向外溢情况,Smarzynska[16]运用古典生产函数对1996-2000年立陶宛企业的实证分析和Kugler[17]对1974-1998年哥伦比亚企业后都得到建立后向链接能使当地企业产生更高的绩效的相同结论。Liu[18]对中国制造业中外资企业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进行调查后发现,外资企业确实为中国本地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外溢效应,特别是在进行研发活动和提供供应商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方面,功不可没。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给当地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后向链接)设定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指导的形式,以提高上游企业(供应商)的技术水平[5]。另外,对于下游企业(前向链接)来说,跨国公司进入后可能使它们有机会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中间品,为后续生产环节的技术升级创造了条件[9]。Mvarkusen和Vanables[19]用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国内部门的链接效应来考察东道国的吸收能力,认为这种链接效应提高了东道国国内部门对新技术和信息的吸收能力。Gold-smith和Sporleder[20]把链接分为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角度来考察技术外溢,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通过与外资部门和外资企业的链接,可以在“干中学”中不断充实自身实力,最终获取创新成果。基于上面的分析和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3:纵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假设4:纵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有正向的影响。2.1.3本地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Cohen和Levinthal[21]最早提出企业层次“吸收能力”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成果或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或增强了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模仿能力而使得企业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去吸收外部技术扩散。Kathuria[22]对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溢出效应并不是自动产生的,国内企业要想从中受益,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投资。Borensztein等人[9]首次运用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具体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FD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临界水平”,单纯的FDI流入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外溢效应,FDI是否能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我国学者王永齐[23]认为更好地获得FDI技术溢出效应,首先要提高本国人力资本质量和水平,从而使企业家获取足够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以此实现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获取技术成果。企业拥有较充足的人力资本、高级技术人才和技术设施都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好的绩效。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5:本地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2.2数据与样本调查问卷首先以小样本(10份)在与外资企业保持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厦门本地企业发放,预试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行业具体情况,再通过问卷回收和访谈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使受访者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问卷调查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分别在闽粤7市进行,发放问卷总数370份,回收问卷总数273份,回收率73.78%;有效问卷177份,有效问卷率47.84%。表1给出了被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4·科研管理2011年表1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Table1.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theSampleFirms统计内容分类标准样本数比例备注员工人数成立年限行业类型所在地区少于10010157.06%多于或等于100人7642.94%小于8年10861.02%大于或等于8年6938.98%高新技术行业8246.33%非高新技术行业9553.67%珠三角地区9955.93%厦汕泉地区7844.07%高新技术行业:电子元件及组件业(24);信息通信设备业(31);化学制品业(12);汽车配件业(9);家电行业(6)。非高新技术行业:纺织服装业(35);食品加工业(17);塑胶业(17);工艺品业(26)。珠三角地区:广州(34);东莞(20);惠州(18);深圳(27)。厦汕泉地区:厦门(28);汕头(37);泉州(13)。数据来源:本研究的问卷调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