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基本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学习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IITC(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20年代,美国心理学习家提出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概念•1958年,IBM公司利用计算机向小学生教授算术•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续前)•70年代,微机的出现为CAI的进一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8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CAI进入多样化设计的繁荣时期,出现多种类型的CAI软件,包括问题解型CAI。•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为CAI的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9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对CAI的指导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关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改变。–我国•80年代开始计算机教育:84年邓小平提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教育,程序设计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80年代末,程序设计转向软件教学,开始强调计算机的应用,87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90年代,教学软件开发迎来了一个高潮,出现了科利华、树人、翰林汇等多家教育软件公司•90年代末,有人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1997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发表的《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了“积件”概念–2000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试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该项目研究的内容,就是要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的语文教育和计算机教育以及汉字输入学习融为一体,作到“识字教学、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四者结合。“积件”概念,教学软件类型正式由“课件”走向“组件”、“积件”、“学件”,向具有开发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的教学平台以及学生电子作品集等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各个领域,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南国农,2002)–两种整合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计算机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内容与学科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主导-主体相结合理解革新教学–两个《影子》教学案例的比较--中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获得了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的二等奖,它采用Authorware制作了生动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介绍了太阳影子与人的位置关系,辅以音乐、音响、解说,详细地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的课文。该课件分成三部分:看图、学文、字形。在看图部分,教师用四幅动画向学生阐述了太阳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情况。在学文部分,课件展示了与影子有关的字、词、句供学生朗诵和识记;而在字形部分,课件通过相关字、词、句的字形和朗诵进一步学习该部分内容。–两个《影子》教学案例的比较--Intel未来教育培训国外案例,学生作品案例教师教案教师支持材料关键要素传统教学革新教学教学策略教师导向学生探索讲授方式说教性的讲授交互性指导学习内容单学科的独立模块真实性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作业方式个体作业协同作业教师角色知识施与者帮助者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评估方式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基于绩效的评估传统教学与革新教学之特征对照表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报告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生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步骤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步骤3.依据步骤2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第一阶段: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用于课前和课后–第二阶段: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大致从2003年至2008年)。2003年秋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对于教育信息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项目——“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inScience,简称TELS项目)”。–第三阶段: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大致从2008年至今)。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2(5)TELS项目中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eb-basedInquiryScienceEnvironment,简称WISE)”和“互动学习升级系统(ScalableArchitectureforInteractiveLearning,简称SAIL)”等两大部分。借助WISE和SAIL能有效地实现下列教与学的功能:誗教师可方便地完成TELS课程内容的设计、修改、完善与上传;誗学生可按事先拟定的“探究学习主题”(如关于地球气候变化、人类遗传学、汽车混合动力与循环等),在该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通过设计、实验、辩论、批判和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有关学科的知识、概念,又能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誗便于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誗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技术学科知识教法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教法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TPACK模型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在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如何使用技术”----[美]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TeacherEducation,简称AACTE)“创新与技术委员会”则是在该协会内、专门为促进教育中的技术创新而成立的一个领导机构。•国外校际合作探究–美国“全球环境观测与学习“活动•由美国商业部海洋气象局和美国航天局为中心负责实施•由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展气温、水温、PH测定等环境观测和信息交换活动–日本“酸雨共同观测学习”•着眼于本地区的环境问题探究性学习•香港----资讯科技融入小学课程教学(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跨科、跨校、跨地专题研习建立全球小学社群(“三跨”课题)•校际合作项目•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网上协作交流–探索网站卓越中心•Course.fed.cuhk.edu.hk/community/webquest•利用Webquest进行教学–在线学习试验项目–《国际教育信息化案例P7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交互式数字媒体研发项目(interractiveDigitalMediainEducation)----未来学习、教育游戏、社会性沉浸虚拟环境、交互式数字媒体等方面–与微软合作,BackPackLive!项目,激发、探索、评价教师的创新性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欧洲1:1学习项目–19个欧洲国家31个1:1学习项目–目标•创新课程方法和学习过程•改善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条件,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数字化•扩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供应•英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强调要在所有学科(除体育)为学习提供应用ICT的机会–在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注重高校中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关注应用模式和效果的研究(续)•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2000年,何克抗---跨越式项目–祝智庭,信息化教学设计(借鉴Webquest、Inel未来教育)•从“四结合”项目到跨越式项目–四结合项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研究的内容:–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的语文教育和计算机教育以及汉字输入学习融为一体,作到“识字教学、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四者结合。小学语文四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该项目研究的内容,就是要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的语文教育和计算机教育以及汉字输入学习融为一体,作到“识字教学、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四者结合。“积件”概念,教学软件类型正式由“课件”走向“组件”、“积件”、“学件”,向具有开发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的教学平台以及学生电子作品集等方向发展。–跨越式项目•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跨越。•如语文: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儿童“能读会写”——能认读2500以上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并能用电脑打写出300字以上(或用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农村儿童来说,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城区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项目实施阶段–理论方法初步建立(全国名校,专用教材,网络环境,语文单科);–理论方法逐渐完善(普通学校,通用教材,网络环境,语文英语两科);–试验探索日益深入(薄弱学校,通用教材,一般信息技术环境,语文英语两科);–试验领域逐步扩展(农村学校,通用教材,一般信息技术环境,中小学各学科)历时十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空间A:低技术支持的被动学习B:使用高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传递(用技术强化课堂)C:用低技术支持投入性学习D:用高技术支持投入性学习(用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