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课程名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任课教师:马老师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班级:2010级学号:2220103202101XX姓名:杨政辉2013年11月30日成绩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杨政辉(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等特点,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资料数据分析、总结经验等途径,简要综述南水北调西、中、东三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为制定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影响;水资源特点;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的设想是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历经几十年的大量勘测、科研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且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方案也已作过多次的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1]。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南水北调工程年调水量440亿-450亿m3,调水干线总长4046km,三条调水线路可以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四大江河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河道与引水水道网络,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本文作者结合我国水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等特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历史资料数据分析、总结经验、预测评价等途径,简要综述南水北调西、中、东三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为更好地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我国水资源主要的特点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导致水资源丰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与人口和土地资源分布不相适应,可简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3]。1.1水资源不足。虽然我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7115亿m3,但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21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美国的1/5。1.2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分布极不均衡。总体来看,北方水源不足,南方水源有余。黑龙江、辽河及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耕地占全国的58.2%,水资源占全国的14.4%,西南诸河、闽、浙、台及长江、珠江流域耕地占全国35.9%,水资源总量占全国81%。1.3降水量时空变化大。我国降水特点是集中在很短的雨季。通常全年60~70%的雨量都集中在夏秋的3~4个月内,而且又往往集中于几次连续性的大雨、暴雨。1.4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南水北调工程积极意义2012年9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回良玉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目前工程建设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合力攻坚,扎实推进,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切实加强水质保护,继续搞好移民安置,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把南水北调工程真正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重大意义。2.1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2.2经济意义。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振国内GDP。2.3生态意义。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3.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省市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对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4~5]。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南水北调在建的“三线”同时引水方案,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仍可能超出了中国“专家”们的想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三线”同时引水,将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沿江生态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不利于保护沿江现有生态。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枯水期时航道的承载能力更低。其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已大大超乎中国“专家”们的理解范围。中线工程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汉江及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3.1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影响。方案的实施将加重汉江中下游富营养化问题,导致水华发生概率增加[6~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是我国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湿地以浅积水的内陆淡水湿地为主。湿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曾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种群结构具有趋同性。天然湖泊湿地向人工、半人工湖泊(水库)湿地演变明显;沼泽湿地均属于富营养型[8]。目前,湖沼湿地的生态环境已呈现退化现象: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湿地水体受到污染,污染程度从南向北有所加剧;多数湖泊湿地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阶段;湿地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以及湿地调蓄功能减弱。3.2对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的影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后,水库下泄水量减少,使河道水位下降,流速减缓,部分河道变窄,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相应缩小,部分生物如绿藻、硅藻,其生物量将大大提高,而生物多样性下降[9]。同时,水库水温分层特性更为明显,下泄低温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产卵将带来不利影响。3.3对中下游航道及灌溉的影响现状条件下,汉江中下游碍航浅滩,枯水通常达不到设计水深,即使不调水,枯季汉江中下游通航条件也不好.调水后,枯水季节加长,中水流量减少,通航保证率降低,同时,流量变化过快,落水冲刷期缩短,碍航程度增加.对灌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同流量下的保证率降低,如保证率50%条件下调水后比调水前绝对值减少518-643m3/s,同时水位下降,引水条件恶化,引水量减少。同时,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容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3.4对河口咸水入侵的影响。长江口的咸水入侵在天然情况下己比较严重,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总调水量为380-480亿m3/年,约占长江口平均年径流量的5%,在平水年份,工程不会对下游产生明显影响,枯水年份调水会加剧长江口南支下段的咸水入侵,对崇明岛水资源利用将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今后随着沪崇苏大交通的建设,海岛片的需水量可能将大幅度增加,因此有必要规划相应的对策。3.5对河口泥沙淤积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河流来沙中的悬移质泥沙大幅度减少,导致河床不稳定,槽、滩之间的泥沙交换更加频繁。调水对长江口水沙过程的影响将导致拦门沙滩顶位置内移、航槽冲淤平衡格局重置、河口泥沙运动及河槽演变调整等[10]。除了流域调水总量外,调水比和调方式也会对河口沉积过程产生影响,可能使河口三角洲的淤涨速度减缓,甚至转为侵蚀。3.6对长江河口及临近海域水生生物的影响。长江冲淡水携带大量泥沙、营养盐、污染物等输送入海,对长江河口、黄东海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11]。湖沼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气候变化;黄河河道固定及京杭大运河的断流;盲目围湖垦殖、开发;修建众多的防洪工程以及严重的点源、面源污染等自然和人为过程。这两种过程相互作用,强化了湿地的退化因子并削弱了缓冲因子的抵御能力,最终形成湿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其中,自然过程是退化的前提、基础,而人为过程是主导性的驱动力。4.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南水北调工程浩大,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12]。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强调先治污,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合理制订渔业发展规划。逐步建设丹江口水库渔业设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能力,为保护水库水质,合理布设网箱养鱼和配置施工;加强水源保护和用水管理,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要实行统筹调度、统一管理,要做到调水、用水、治污、环保一手抓,既不能影响国家整体利益,也不能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5.结语水资源工程是为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而对水资源进行改造的工程,但水资源的改变往往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采取科学的、经济的和合理的跨流域调水方案,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或减小负面影响,全面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参考文献:[1]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26(2):63-66.[2]赵敏,常玉苗.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9,27(1):1-4.[3]张吉辉,李健,唐燕.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8):1546-1556.[4]高丽,王继涛.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2):131-134.[5]刘昌明,沈大军.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J].大自然探索,1997,16(2):1-6.[6]窦明,谢平.汉江水华问题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5):557-561.[7]窦明,谢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水华影响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6):714-718.[8]于少鹏,孙广友,孙雅萍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沼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及退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2):121-127.[9]畅军庆,张荣南.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2):1-4.[10]杨爱民,张璐,甘泓等.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J].水利学报,2011,42(5):563-571.[11]黄真理,傅伯杰,杨志峰.21世纪长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2]王烨,朱琨.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方略[J].兰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