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清】纪昀河中石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纪昀,字晓岚,一生主要精力,倾注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内容多为妖怪鬼狐、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1.读准字音。圮募棹曳铁钯木杮湮啮坎穴臆断欤溯2.读课文。3、翻译课文。pǐmùzhàoyèfèiyānnièkǎnyìyúsù第一段:①临河干:临,靠近。②山门:寺院的正门。③僧募金重修: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④曳铁钯:拖着。第二段:①暴涨:这里是指洪水。②沿河求之:沿,顺着。第三段: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②至石之半:(坑洞)达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③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④可据理臆断欤?可,哪能。译文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庙僧们募集钱财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庙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几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老河兵听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转移。这样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过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课堂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是朝的家,字,《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凡河中失石如其言•三、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清】纪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理清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揭示的主题。•2、运用本文积累的文言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同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思考问题要立足实际,全面了解的方法。自学反馈•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是朝的家,字,《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凡河中失石如其言•三、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整体感知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都参与了石兽的寻找,他们找到的位置分别是哪里?依据又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原文回答)合作探究•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及文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认识不同的原因•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盲目行动)•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据理臆断•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庙僧:盲目行动讲学家:据理臆断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性格分析•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文中两次写到“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庙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他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有实际经验,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我们从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河中石兽的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面对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考虑,不能主观臆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河中石兽》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文小结《河中石兽》通过在河中寻找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课文小结拓展延伸•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选自《史记》)•后来的赵括代替廉颇当了大将军,结果赵括战死,赵军惨败,所带四十万军队投降秦国,全部坑杀。后人将赵括的故事称为“纸上谈兵”。•【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①比较这篇小短文和课文,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②、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括母问奢其故•③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分别选用原文回答)•④最终赵括战死、赵军惨败,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与课文相比较,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的情况,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意思是对情况没有全部了解。①刻舟求剑:②小猫种鱼:丢了剑的楚国人,只考虑“剑落水的地方”,没考虑“船在行驶,水也在流动”。小猫只考虑“农民种豆得豆”,没考虑“豆原本就生长在土里,而鱼则生活在水里”。③王戎识李:④两个苹果:其他小朋友只看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李子”,没有考虑到“生长在路边却没人采摘的原因”。妈妈只根据孩子在两个苹果上咬一口,就判断孩子要把两个苹果全部吃掉,没考虑孩子咬苹果的目的。⑤宋朝宰相吕蒙正。吕蒙正只知“员外赶他出门,寺院僧人饭后敲钟”的人情冷漠,不知“岳父大人为激励其志,吩咐了僧人,并暗中资助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