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形态学特点检验科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发展史1630年,第一个使用显微镜检查尿液的人可能是法国的克劳德。1948年,苏格兰医师Addis介绍了尿液的收集和计数池的使用方法,即著名的“爱迪(Addis)计数”。从此使尿液显微镜检查成为评估患者相关疾病的检测项目之一。1983年,美国国际遥控影像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高速摄影机式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1990年,该与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出影象流式细胞术的UA-1000、UA-20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仪。1995年,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新一代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1996年,德国宝灵曼推出图像尿沉渣自动分析仪,采用两个快速移动CCD摄像头对样品计数池进行扫描。2006年,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又推出UF-10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国内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国内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始于本世纪2002年8月,长沙爱威公司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临床显微镜镜检,并已开发生产出AVE-76系列尿沉渣分析仪迪瑞FUS-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平面流式、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我们科的尿液检查状况科室的建设体液室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设备、制度、人才培养)体液室的发展是科室的缩影自动化的发展暂时不能完全替代镜检1.机器的原理2.影响因素3.镜检率4.相符率5.如何镜检?干化学的筛选复检标准1,病人的尿液的颜色和浊度基本上大致正常。2,亚硝酸盐阴性3,蛋白阴性4,红细胞在一定的范围5,白细胞在一定的范围6,临床医生没有特别提出尿镜检。肾科及泌尿科病人尿液不适合于干化学过筛显微镜检查。即无论干化学结果如何,均应做显微镜检查。形态学复检原则1.任何情况尿红细胞阳性或超出参考范围。2.任何情况检测尿蛋白阳性或UF-1000i检测管型阳性。3.单一使用干化学或UF-1000i检测时,出现白细胞阳性或超出参考范围。4.联合使用干化学或UF-1000i检测时,二者检测白细胞不相符。尿沉渣标准化进程1997年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第2版)对非染色尿沉渣镜检及染色沉渣镜检操作规程作了明确规定,但在操作中未注明离心机种类只规定了1500r/min离心5min,也未规定必须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结果判断和报告方式,显微镜观察10×10看管型,10×40,10个视野中看到细胞的最低和最高值。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学组在2002年召开3次尿镜检检查标准化会议,提出了尿沉渣检验标准化建议。尿沉渣检验标准化1)材料与仪器的标准化要求2)尿液标本的收集及运送3)尿液分析4)操作规范材料与仪器的标准化要求①标本容器:应干净、防漏,并由透明且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容器及其密封装置不带干扰物质。②标记:尿液分析的容器、试管、玻片必须能进行标记,便于病人的识别,材料应保持干净,不能附有微粒,减少尿液分析过程的干扰。③离心管:干净、透明,便于尿液外观检查。体积刻度精确到0.1mL;其体积为12~15mL,以防止在离心时尿液溢出。试管口密封装置,防止试管液体溅出,形成气溶胶。试管的底部为锥形或缩窄,便于浓缩沉渣。离心时机内温度应在15℃~25℃。离心机相对离心力可稳定在400g,并定期对离心机的相对离心力进行校正。尿液标本的收集及运送①指导病人留标本,介绍留取标本的正确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②应告知病人采集标本的时间段,急诊病人可用随机尿。③标本保存时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在标本收集后2h之内无法行尿液分析,且尿液中所要分析的成分不稳定,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④建立良好的标本接收制度。操作规范①取尿液10mL离心,相对离心力400g(水平式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15cm×500r/min),离心5min。②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液,保留0.2mL尿沉渣。③轻轻混匀后,吸取15~20μL灌入特制的计数区内,计数1μL区域内的白细胞、红细胞、管型数;或取1滴(大约50μL)置载玻片上,盖玻片覆盖后镜检。④防止产生气泡。⑤低倍视野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视野仔细观察细胞,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管型应在低倍镜下观察20个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管型数,计算平均值报告。定量计数板法以××/μL方式报告。成分名称及分类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小型红细胞、皱缩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面包圈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影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活细胞、死细胞、闪光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中层、底层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白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宽幅管型、复合细胞管型、结晶管型常见结晶尿酸盐结晶、磷酸盐结晶、草酸钙结晶、尿酸铵结晶其他病理结晶胱酸盐结晶、亮胺酸、酪氨酸类结晶、胆固醇结晶等药物结晶放射照影剂结晶、磺胺酸类结晶、青霉素盐结晶、庆大霉素结晶、解热镇痛药等结晶其他物质黏液丝、细菌、寄生虫、精子、花粉、淀粉颗粒等尿有形成分尿中有成分多达45种以上,常见8种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1、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2、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其在血尿定位诊断上的意义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尿红细胞形态学正常形态的尿红细胞具有末梢血涂片所见的红细胞同样的形态,双面中央凹陷、圆盘状,呈淡黄色。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常形态称为尿畸形红细胞。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物理性损伤。②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1.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2.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态均一,且畸形红细胞20%以下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3.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20%以上,但小于80%则为混合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常规中常见的尿沉渣形态学特点红细胞的种类Tomita等分类:1、G细胞:G1~G52、N细胞:N1~N53、未分类1.G1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2.G2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球形红细胞。3.G3细胞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4.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5.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G类细胞特点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形成芽孢或细胞膜皱缩、细胞变小。G1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1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2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球形红细胞G3细胞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N细胞共同特点是细胞正常或偏大,血红蛋白丰富,无芽孢形成。1.N1细胞为正常大小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2.N2细胞为正常大小的球形红细胞。3.N3细胞为扁平肿胀的红细胞。4.N4细胞为深凹陷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5.N5细胞为多棘突的扁平或球形红细胞。不能归入上述10类细胞的红细胞为未能分类的红细胞。未分类红细胞1.均一型红细胞标准红细胞大小一致,变化均一,此型多属于非肾小球性血尿。2.混合型红细胞标准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以畸形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50%)和以均一型红细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均一型红细胞所占50%)两种。3.非均一型红细胞标准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红细胞类型的判断判定界限1.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为肾小球性血尿。2.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红细胞80%以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3.畸形红细胞20%、80%,为混合型血尿。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1.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2.尿畸形红细胞并非肾小球性疾病所特有。3.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红细胞性血尿。4.尿中红细胞数量要充足。红细胞的主要临床意义引起血尿的疾病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1.泌尿系统自身的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2.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3.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尔见到红细胞。4.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如磺胺药物治疗、水杨酸以及不合适的抗凝治疗。尿液中的白细胞尿中白细胞除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及淋巴性白血病时可见到淋巴细胞外,一般主要指的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而言,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液,健康成人尿中排出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不超过200万/24小时,因此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每个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胞则为增多。白细胞尿的临床意义1.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2.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3.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4.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5.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导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尿液中白细胞酸化以后的白细胞尿中单核细胞尿中吞噬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及其临床意义1.鳞状上皮细胞。2.移行上皮细胞。3.肾小管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正常时少见,有多种形态,如呈尾状称尾状上皮,含有一个圆形或椭圆的核,胞质多而核小,在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时可成片脱落,但其形态随脱落部位而稍有区别。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比中性粒细胞大1.5-2倍,含一个较大的圆形胞核,核摸很厚,因此细胞核突出易见,在尿中易变性呈不规则的钝角状。胞质中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1.这种细胞在正常人尿中极为少见。2.急性肾小管肾炎时可见到;3.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现。4.肾移植后如出现排异反应亦可见脱落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5.在慢性肾炎、肾梗死、充血性梗阻及血红蛋白沉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质中如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者称为复复粒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的鉴别细胞名称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小10um~14um比白细胞略大1/3比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圆或卵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形态圆形、脓细胞时边缘不整多边形可不规则形圆或卵圆形核形分叶形、加酸后明显结构紧密核大、圆形结构细、染色后明显圆形稍大,结构细微染色后明显胞质颗粒胞质多、脓细胞中可有多种颗粒、加酸后可消失胞质少(核径>胞质幅)胞质可含不规则粒、脂肪滴等、偶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胞质稍多(核径<胞质幅)一般无颗粒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呈阳性阴性阴性其他常见于炎症可见于肾实质损害偶见于炎症染色肾小管上皮细胞未染色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及临床意义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故又称圆柱体。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amm-Horsfall糖蛋白。尿内各种管型(一)透明管型(二)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2.白细胞管型3.肾上皮细胞管型(三)颗粒管型(四)肾功能不全管型(五)混合管型(六)脂肪管型(七)蜡样管型(八)细菌管型(九)结晶管型(十)类管型、粘液丝及与管型相似的物质透明管型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参与。这种管型呈规则的圆柱体状,无色、半透明、两端钝圆、质地非薄但也有少许的颗粒及少量的细胞粘附在管型外或包含的于其中。细胞管型细胞管型为含有细胞成分的管型按细胞类别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