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内容摘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把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我们推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充分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力,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主体整合近些年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相关的知识。历史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在是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今后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尝试着根据本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与所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及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指导相结合,开设了《长征》一堂教学课,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我认为这堂课正是把“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我们推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相同的。打破了以往的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具体体现在:一、在教学课件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在《长征》一课中课件制作采用网站的界面,学生可以围绕相关主题或者问题,从网站上获取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和评价,因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二、教学中注重体现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历史作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克服了历史课变成一种简单的意义判断或说教这一缺陷,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当然,目的还是要求学生能自主地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是挖掘静态图片后的动态信息。比如在讲到突破三道封锁线时,让学生通过五幅有关图片分析长征初期所反映的问题,即说明了长征初期人为的失误,又反映了红军的牺牲精神。教学中我强调由学生解释历史,教师只是梳理线索,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间交流。在本堂教学课中提问有关历史问题总是追问学生从哪里得知或有什么材料加以证明。学生有了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又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三、课下交流思想强调学生用口头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交流,即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归纳,最后在集体合作中解决问题。比如在课下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思考红军长征由败转胜的根本原因是怎样的。这既需要总结整堂课的内容,又要学会从中归纳升华。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此问题结合网络资料展开讨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为了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克服其受人指诟的真理观方面的相对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基基础,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为。通过以上几点,我试图通过网络教学教授《长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空间,挖掘思考的深度,激发学生探究、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敬仰之情,感受革命先例在革命历程中所展现的智慧、牺牲精神。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跨学科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参考文献: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祝华卫《以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